简述抗氧化剂在塑料中的作用及其选择原则
在塑料加工过程中添加适当的抗氧化剂可以阻止或延缓老化过程,从而延长塑料产品的使用寿命。抗氧化剂的选择应根据塑料的类型、加工设备、加工条件、其他添加剂的种类和添加量、产品的使用环境以及产品的使用期限来决定。塑料抗氧化剂的选择基本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I.兼容性。塑料聚合物与抗氧化剂的相容性往往较差,通常在高温下会将抗氧化剂与聚合物熔融结合,聚合物固化时会将抗氧化剂分子兼容在聚合物分子中间。在配方用量范围内,抗氧化剂要在加工温度下熔化。设计配方时,选用的固体抗氧剂、光稳定剂的熔点或熔融范围的上限,不应高于塑料聚合物的加工温度。
二是迁移。塑料制品,特别是表面积与体积比(或质量比)值较小的制品,氧化作用主要发生在制品表面,这就要求抗氧剂不断从塑料制品向制品表面迁移并发挥作用。但如果向制品表面迁移的速度过快,迁移量过大,抗氧剂就要在环境中挥发到制品表面,或者扩散剂与制品表面其他介质接触而损失,这种损失其实是不可避免的,设计配方时要考虑到。当有选择抗氧剂品种时,应选择分子量相对较大、熔点适当高的品种,并以最严酷的使用环境来确定抗氧剂的使用量。
第三,稳定性。抗氧剂在塑料材料中应保持稳定,在使用环境和高温加工过程中挥发损失小,不变色或变色后不分解(抗氧剂的作用除用于加工过程的热稳定外),不与其他添加剂发生不良化学反应,不腐蚀机械设备,不易被产品表面的其他物质萃取。
第四,加工性。塑料制品加工过程中,加入抗氧剂的树脂粘度和螺杆扭矩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抗氧剂与树脂的熔融范围相差较大,就会产生抗氧剂偏流或抑制螺杆的现象。抗氧剂的熔点低于加工温度100℃以上时,应先将抗氧剂制成一定的母液,再与树脂混合加工产品,以避免因抗氧剂在产品中分布不均而产生偏流和加工成品率下降。
第五,环境与健康。抗氧剂应无毒或低毒,无粉尘或低粉尘,在塑料制品的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无害,对动植物无害,对空气、土壤和水系无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