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色油墨:它是一种预先混合的特定颜色油墨,如荧光黄、珍珠蓝、金属金银油墨等。它不依赖于 CMYK 四色套印,套印意味着准确的颜色。
专色油墨混合
1 调墨基础
1、基本彩色墨水
基本色油墨根据不同的混合方法分为三类:原色油墨、标准色间油墨和标准复合色油墨。
三原色油墨:是指不能被其他颜色混合的三原色油墨,如黄色、品红色、青色油墨。三原色油墨从理论上讲,按照不同的配比和调配方式,可以调配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但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怎样调配都无法配出纯正的油墨颜色。因此,在彩色印刷中,大多采用黄、品红、青、黑四色油墨来套色油墨。
此外,不同国家和厂家生产的四色油墨标准也不一样,如我国胶印高光快干四色油墨的颜色定为中黄、品红、天蓝和黑色。
标准间色油墨:指两种原色等量混合形成的彩色油墨。
标准复合色油墨:指由两种等量的中间色或三种不同比例的原色混合而成的彩色油墨。
图片
2、 深色斑点墨水混合
使用一种或几种原色油墨,不加任何稀释剂进行调色,统称为深色油墨调色。根据减色法原理,在调配深色油墨时,应尽量少用原色油墨。否则,会降低油墨的亮度和色彩鲜艳度。但有些产品对墨色有特殊要求,如深棕色墨水加红色墨水、黄色墨水加少量黑色墨水调配。此外,用不同比例的三原色混合青铜、红紫、敢橄榄绿等深浅不同的复色时,必须用互补理论来纠正其偏色,如绿相太重,可加少量红墨纠正;红相太重,可加少量蓝墨纠正;紫味太重,可加少量黄墨纠正;若要加深黑墨的浓度,可加少量深红、射蓝来调节。正如在胶印黑墨的制作中,用射灯蓝、耐晒红、酞菁蓝等颜料调节黑墨色相的原理一样。射灯蓝常用于专色油墨,它可以消除黑色油墨原有的褐色底色,使黑色油墨更深、更浓。
3、 浅淡专色墨水的混合
凡需要加入冲淡剂或白墨调色的油墨统称为浅色油墨调色。调配浅色专色油墨不能采用在原色油墨中加入增淡剂的方法,因为原色油墨中的谈色剂显色能力很强,与原色油墨的着色力不一样,容易造成色相不准而浪费原色油墨。正确的调配方法是将原色油墨逐步加入减淡剂中,待色相达到要求后,再扩大比例调配出所需的油墨量。
浅色油墨可分为三种:
(1) 浅色油墨主要以增白剂为主:具有一定的透明度,适用于油墨的多色套印。
2] 以白色油墨为主的哑光型油墨:具有很强的遮盖力,墨色比较鲜艳。一般来说,合成纸的浅色油墨都是用白色油墨制成的。
3]浅色墨水与增白剂和白色墨水混合。
专色油墨的混合方法
1、比例法
油墨调色,首先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墨样或印样。墨样,可用道林纸刮样,也可以用印刷适性仪打印出印刷样,一般四段辊墨量为 0.1 米,两段辊墨量为 0.15 毫升。首先要观察、分析印样可能由哪几种颜色的油墨组成,可用带刻度的铜墨管,按比例进行粗调。看粗调的墨样(刮墨刀)与标准样是不是接近,并记录下墨数比例和墨量。若接近,则将比例数换算成百分数,再用分析天平微调;若不接近,应改称墨水比例和墨量,继续调配。
2、减少法
根据已确定的标准样(客户提供的标准色样或不接近标准样的油墨样)所含油墨的颜色成分,找出所含油墨的名称,用 10g 或 5g 放在玻璃板上,用硫酸纸任意调墨,当油墨接近标准样时,可用刮墨器刮一点油墨样,观察面色、底色,刮墨器用来退膜。如果接近标准样,称量剩余墨量即可换算出专色墨的百分含量。然后用天平微调,如果接近标准样,继续调匀。
3、潘通配色法
PANNTONE Formula Guide' 2000 版 Pantome 配色指南包含 1114 种 Pantome 专色,是世界上通用的配色指南,它为每种颜色提供了一个标准,有编号并调整了油墨比例,采用扇形装订,选色快捷方便。使用 Pantome 专色油墨时,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印刷样品,与 Pantome 配色指南的色样进行比较,找出接近的色样,如果非常接近,就要记下颜色序号,并将 TCT 型油墨的印刷样品与配色指南进行对应比较,然后分析两本配色指南的印刷样品是否一致;如果有误差,要找出是哪一种油墨配比造成的。如果有误差,找出是哪种比例的油墨造成的。分析样品后,可以调整样品所用油墨的比例。这将使混合工作变得相对容易。
专色墨水混合点
调配专色油墨的操作过程。调配油墨应注意以下几点。
(1)考虑到印后加工的特点:在选择油墨时,要考虑到印后加工的情况,例如:印刷品需要上光,选择一般的油墨即可,如果选择摩擦性好的油墨,不仅成本高,面明影响上光效果。
(2)同类调配:油墨调配应尽量掌握同类调配的原则,如间色和复色的调配,如果没有胶印亮光快干油墨,可以用胶印树脂型油墨代替,但应注意调配的比例,如果胶印树脂型油墨过多,对胶印亮光快干油墨的特性会产生影响,达不到提高印品质量的目的。油墨颜色知识告诉我们,调配的油墨品种越多,颜色越深。因此,能使用原色油墨,绝不使用间色油墨;能使用间色油墨绝不使用复色油墨。
(3)确定基本油墨:印样的颜色要两种以上油墨调配,确定哪种颜色作为基本油墨,再逐步加入其他油墨;如浅色油墨作为基本油墨,再逐步加入深色油墨。这样油墨量就不会太多。
(4)样张密度一致:根据印刷的调色,在印刷时调整样张的墨量,使之与样张的密度一致。
(5)注意记录和计算:特别是按比例法调整专色油墨时,要经常记录油墨的添加量、剩余量等,有利于最终比例的计算。
(6)油墨的调整:在调配专色油墨时,除了配色外,有时还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来改变油墨,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7)注意印刷方法和特点:在调配油墨颜色时,应考虑印刷方法和特点,明确配套油墨是用于何种印刷方法,如凸版印刷还是平版印刷,实地印刷还是丝网印刷等。因为不同的印刷方法形成的墨层厚度不同,颜色也不同。例如:对于印刷网版为主的油墨,可以侧重底色中的颜色;如果是实地为主,颜色同样可以侧重面色;如果两者有时兼顾,那底色和面色都要兼顾。
(8)纸张一致:调配专色油墨所用的纸张与印刷用纸保持一致,避免因纸张不同而造成颜色误差。
(9)同时印刷样品:向客户提供油墨样品作为样品调配专色时,需要同时印刷样品与样品进行比较,以便准确判断它们之间的色差。
(10)称量准确:调色时要找出初始配比,必须用天平进行微调,这样才能保证小调样(5g)、放大样(100~2000g)、制作样的颜色一致。并注意搅拌均匀。
专色油墨一般对颜色的准确性要求很高,它的合格与否,不是以调配人员的认可为基准,而是以放大样在印刷厂印成后,客户的满意度为基准,或经过测色仪器的测量来确认。
专色油墨的应用
哪些产品将使用专色油墨印刷?
包装产品或书籍封面往往是由不同颜色的均匀色块或有规律的渐变色块和文字组成,可以用四原色套印,也可以调配专色油墨,然后在同一色块中只印刷某一种专色油墨。在综合考虑提高印刷质量和节省套印次数的情况下,有时会选择专色印刷。
专色印刷的色块与四色套印的色块在视觉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专色印刷油墨是按照减色法调色原理调配得到的颜色,其色彩明度低、饱和度高:油墨均匀的专色块通常用于实地印刷,并要适当增加油墨用量,当版面墨层厚度较大时,墨层厚度变化对色彩变化的敏感程度会降低,因此更容易得到油墨均匀、厚实的印刷效果。
使用四色印刷品套出的色块,由于组成色块的各种颜色大多是由一定比例的网点组成,印刷时网点的墨层厚度必须严格控制,容易因墨层厚度的变化和印刷工艺条件的变化而引起颜色浓淡的变化。网点膨胀程度的变化。从而导致颜色变化。而且由于色块的组成,任何一种颜色的变化都会导致色块颜色的变化,造成墨色出现不均匀的机会就会成倍增加,所以采用四色印刷工艺套印出来的色块,不容易获得墨色均匀的效果。如果不能使用多色机一次套印出色块的颜色。还容易因半成品颜色不易控制而产生色偏。另外,四色印刷获得的是网点的减色吸收和加色混合的综合效果,色块亮度较高,饱和度较低。对于浅色的色块,采用四色印刷工艺,由于油墨在纸张上的覆盖率低,墨色平淡,缺乏立体感。由于网点的角度问题,也难免出现花纹。
图片
从提高产品质量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产品适合专色印刷?
在印刷大面积浅色均匀色块时,通常采用在原油墨中加入:中光剂来调配专色油墨,然后实地印刷,这样墨层较厚,较易获得颜色均匀、厚实的效果。如果采用四色印刷工艺,就必须使用低网点数的平网。但是,平网网点数量少容易在印版上产生微小的沙粒或抽点不良造成个别部位的网点变小,导致油墨不均匀:印刷时又容易因版面供水过多。纸灰在印版和橡皮布上堆积、纸张平滑度低等原因造成小网点的油墨转移不良。从而出现墨色较浅、墨色不均匀的现象。
对于深色大面积色块,采用四色印刷工艺,可能需要由几种颜色的高咸数网点叠加,墨层太厚,容易出现背面擦印;而采用专色印刷工艺,只有一种颜色,不易出现背面擦印。采用四色印刷工艺时,图文的某些部分可能由几种颜色合成;而采用专色印刷工艺时,相应的部分只有一种颜色,避免了套印出错的可能性。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产品适合专色印刷?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主要取决于采用专色印刷工艺能否节省套印次数。因为减少套印次数既可以节约印刷成本,又可以节约印前制作成本。
墨水混合颜色的准确度如何?
油墨通常用于包装印刷、书刊杂志和建筑装饰等多种行业。在印刷过程中,确保每件印刷品的颜色一致是印刷公司面临的一大挑战。如果印刷品的颜色不一致,就会被客户退换或拒绝合作。因此,在印刷行业,油墨调色至关重要。如何调整颜色以满足客户的要求,生产商需要掌握调色过程中的细节。
人工传统配色
1、拿到色样后,先观察色样,研究色样中油墨的大致比例,或将色样与色卡进行对比,在色卡上找到与色样最接近的颜色,然后按照色卡上的配方调色。
2、由于颜色变化的复杂性,靠人工经验得到的初始配方色差会很大。肉眼可以看到颜色偏差,但无法准确计算出需要添加的油墨重量。只能边加墨边搅拌,边用手压或撒色机撒色。少则三五次,多则十几次地加墨,墨越加越多,费时费力,甚至配不出合格的专色。最后一个专色的色差还是无法由电脑准确控制,同色是否有不同谱也无从知晓。
例如,黄墨、品红、青三原色油墨为三原色油墨,原则上通过不同比例的调配,可以得到不同色相的颜色,以满足印刷作业的需要。三原色油墨的调配,根据色彩减色法原理,有如下规律:
当两种原色油墨混合时,如果混合比例相等,就可以得到标准的间色;如果混合比例不相等,就会得到各种不同色相的间色,其色相偏向于比例较大的一方。
当两种原色墨混合等量的颜色时,加入白墨,色调变亮;加入黑墨则变暗。
三原色墨水混合时,如果混合比例相等,则可以得到近似黑色的墨水;如果混合比例不相等,则会得到各种不同色相的间色或复色,色相偏向于比例较大的一方。
将三种原色油墨等量混合,再加入不同比例的白色油墨,可得到不同层次的浅灰色油墨。
以上是对人工传统配色的介绍,可以看出人工传统配色对配色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在油墨调色的过程中很容易出错。在 21 世纪高科技时代,配色仪器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印刷业的工作效率。
如何准确调配墨水颜色
AISI ColourMatch 定制解决方案可为油墨专业人员带来以下优势:
1) 在预期观看条件下优化色彩匹配
2) 通过使用数量更多和种类更少的材料,将油墨库存减少多达 50%,从而改进原材料管理,更好地满足供应商的需求
(3) 利用现有油墨数据库,节省时间并充分利用现有油墨,最多可减少 90% 油墨库存废料
4) 减少 20%的油墨(染料/颜料/浓缩物等)开支
5)减少色彩不匹配造成的生产浪费 50%,提高首次配色成功率
6) 直接减少废墨库存 25-30%,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立即联系我们!
如果您需要价格,请在下表中填写您的联系信息,我们通常会在 24 小时内与您联系。您也可以给我发电子邮件 info@longchangchemical.com 请在工作时间(UTC+8 周一至周六,上午 8:30 至下午 6:00)或使用网站即时聊天工具获得及时回复。
聚硫醇/聚硫醇 | ||
DMES 单体 | 双(2-巯基乙基)硫醚 | 3570-55-6 |
DMPT 单体 | THIOCURE DMPT | 131538-00-6 |
PETMP 单体 | 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 | 7575-23-7 |
PM839 单体 | 聚氧(甲基-1,2-乙二基) | 72244-98-5 |
单官能团单体 | ||
HE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 2-羟乙基酯 | 868-77-9 |
HP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羟丙酯 | 27813-02-1 |
THFA 单体 | 丙烯酸四氢糠酯 | 2399-48-6 |
HDCPA 单体 | 氢化双环戊烯丙烯酸酯 | 79637-74-4 |
DCP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二氢双环戊二烯酯 | 30798-39-1 |
DCPA 单体 | 丙烯酸二氢双环戊二烯酯 | 12542-30-2 |
二氯丙烯酰亚胺单体 | 甲基丙烯酸二环戊氧基乙酯 | 68586-19-6 |
DCPEOA 单体 | 丙烯酸二环戊烯基氧基乙基酯 | 65983-31-5 |
NP-4EA 单体 | (4) 乙氧基化壬基酚 | 50974-47-5 |
LA 单体 | 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 | 2156-97-0 |
THF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四氢糠酯 | 2455-24-5 |
PHEA 单体 | 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 | 48145-04-6 |
L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月桂酯 | 142-90-5 |
IDA 单体 | 丙烯酸异癸酯 | 1330-61-6 |
IBO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 | 7534-94-3 |
IBOA 单体 | 丙烯酸异冰片酯 | 5888-33-5 |
EOEOEA 单体 | 2-(2-乙氧基乙氧基)丙烯酸乙酯 | 7328-17-8 |
多功能单体 | ||
DPHA 单体 | 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 | 29570-58-9 |
DI-TMPTA 单体 | 二(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 | 94108-97-1 |
丙烯酰胺单体 | ||
ACMO 单体 | 4-丙烯酰基吗啉 | 5117-12-4 |
双功能单体 | ||
PEGDMA 单体 | 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 25852-47-5 |
TPGDA 单体 | 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 | 42978-66-5 |
TEGDMA 单体 | 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 109-16-0 |
PO2-NPGDA 单体 | 丙氧基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 | 84170-74-1 |
PEGDA 单体 | 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 26570-48-9 |
PDDA 单体 | 邻苯二甲酸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 |
NPGDA 单体 | 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 | 2223-82-7 |
HDDA 单体 | 二丙烯酸六亚甲基酯 | 13048-33-4 |
EO4-BPADA 单体 | 乙氧基化 (4) 双酚 A 二丙烯酸酯 | 64401-02-1 |
EO10-BPADA 单体 | 乙氧基化 (10) 双酚 A 二丙烯酸酯 | 64401-02-1 |
EGDMA 单体 |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 97-90-5 |
DPGDA 单体 | 二丙二醇二烯酸酯 | 57472-68-1 |
双-GMA 单体 | 双酚 A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 1565-94-2 |
三官能单体 | ||
TMPTMA 单体 | 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 | 3290-92-4 |
TMPTA 单体 | 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 | 15625-89-5 |
PETA 单体 |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 | 3524-68-3 |
GPTA ( G3POTA ) 单体 | 丙氧基三丙烯酸甘油酯 | 52408-84-1 |
EO3-TMPTA 单体 | 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乙氧基化物 | 28961-43-5 |
光阻单体 | ||
IPAMA 单体 | 2-异丙基-2-金刚烷基甲基丙烯酸酯 | 297156-50-4 |
ECPMA 单体 | 1-乙基环戊基甲基丙烯酸酯 | 266308-58-1 |
ADAMA 单体 | 1-金刚烷基甲基丙烯酸酯 | 16887-36-8 |
甲基丙烯酸酯单体 | ||
TBAEMA 单体 | 2-(叔丁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 | 3775-90-4 |
NB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正丁酯 | 97-88-1 |
ME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 2-甲氧基乙酯 | 6976-93-8 |
i-B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 | 97-86-9 |
EH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 2-乙基己酯 | 688-84-6 |
EGDMP 单体 | 乙二醇双(3-巯基丙酸酯) | 22504-50-3 |
EEMA 单体 | 2-甲基丙-2-烯酸 2-乙氧基乙酯 | 2370-63-0 |
DMAE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 N,M-二甲基氨基乙酯 | 2867-47-2 |
DEAM 单体 | 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 | 105-16-8 |
CH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环己基酯 | 101-43-9 |
BZ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苄酯 | 2495-37-6 |
BDDMP 单体 | 1,4-丁二醇二(3-巯基丙酸酯) | 92140-97-1 |
BDDMA 单体 | 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 2082-81-7 |
A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烯丙酯 | 96-05-9 |
AAEM 单体 | 甲基丙烯酸乙酰乙酰氧基乙基酯 | 21282-97-3 |
丙烯酸酯单体 | ||
IBA 单体 | 丙烯酸异丁酯 | 106-63-8 |
E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乙酯 | 97-63-2 |
DMAEA 单体 | 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 | 2439-35-2 |
DEAEA 单体 | 2-(二乙基氨基)乙基丙-2-烯酸酯 | 2426-54-2 |
CHA 单体 | 丙-2-烯酸环己基酯 | 3066-71-5 |
BZA 单体 | 丙-2-烯酸苄酯 | 2495-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