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中的色素是存在于茶树鲜叶和成品茶中的一类有色物质,是构成茶叶外观色泽、汤色和叶底色泽的成分,其含量及其变化对茶叶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茶色素中,有些是鲜叶中本来就有的,称为茶叶中的天然色素,有些是在加工过程中某些物质氧化缩合形成的。茶色素通常分为两类: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
脂溶性色素主要影响干茶叶的颜色和叶底的颜色,而水溶性色素主要影响茶汤的颜色。
除去非天然添加的色素,茶叶中的色素有天然色素和加工色素两种,我们将分别为您介绍。
茶叶中的自然色彩
(i) 脂溶性色素
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不溶于水,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
叶绿素
叶绿素分为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叶绿素在鲜茶叶中约占茶叶干重的 0.3% 至 0.8%。叶绿素总量取决于品种和季节。叶绿素的总量因品种、季节和成熟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叶色黄绿的鲜叶叶绿素含量低,叶色深绿的鲜叶叶绿素含量高。
一般来说,绿茶以叶绿素含量高为佳,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等对叶绿素含量的要求低于绿茶。
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从黄色到橙红色的有色化合物。茶叶中含有 17 种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分为两类: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类胡萝卜素,尤其是在红茶加工过程中,会被大量氧化降解,形成一系列紫色类胡萝卜素家族化合物。Omori(1978 年)发现,在红茶加工过程中添加 β-胡萝卜素有利于红茶的色泽和香气。
(ii) 水溶性颜料
水溶性色素是可溶于水的着色物质的总称。一般指花青素、花色素和儿茶素的氧化产物。茶叶中已发现的几十种花黄酮类化合物中,花青素是茶叶中水溶性色素的主体。
类黄酮又称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黄酮醇和黄酮类化合物两类,是茶多酚的组成部分。它是绿茶汤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叶加工过程中形成的色素
在茶叶加工过程中会形成各种色素,它们构成了茶叶品质的特征,在不同类型的茶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红茶的加工过程中,由于茶多酚的氧化作用,形成了茶黄素和茶红素,使红茶具有了自己的品质特征。
茶黄素
茶黄素是红茶中具有橙黄色和涩味的一类色素。它对红茶色香味的浓淡和鲜爽度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红茶汤色 "明亮 "的主要成分,是形成红茶 "金圈 "的主要物质。茶黄素含量高的红茶汤色呈金黄色,品质优良,在市场上极受欢迎。
RobertsE.A.H.指出,大部分评审者对颜色的评价受茶黄素的影响,含量越高,汤色越明亮,呈金黄色,含量越低,汤色越暗。茶黄素与咖啡碱、可可碱等的络合物,在温度越低的情况下表现出乳凝现象,是茶汤 "冷后浑 "的重要因素之一。
20 世纪 90 年代,分离出了九种茶黄素成分:茶黄素 1a、1b、1c、茶黄素酸等。Hilton 和 Cloughley(1980 年)的研究表明,茶黄素含量与茶叶价格呈正相关,通过测定茶黄素的含量可以预测红茶的市场价格。茶黄素具有抗病毒、调节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作用,且无毒副作用。
茶黄素
可可碱是一类复杂的红褐色酚类化合物。在红茶中的含量约为 6% 至 15%(干重)。该物质呈棕红色,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刺激性弱,是构成红茶汤色的主要物质,参与形成 "冷后浑"。
茶褐色颜料
茶褐黄素是一种水溶性非透析高聚合棕色物质,其主要成分是多糖、蛋白质、核酸和多酚类物质,经茶黄素和茶红素进一步氧化聚合而成,是红茶汤色深浅的重要因素。茶黄素是通过现代物理技术从普洱茶(熟茶)中提取的,对人体有降血脂、降血糖等功效。
茶叶中的色素种类繁多,对人体健康有益。但是,外界不正常添加的色素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在购买茶叶时,要注意仔细挑选和鉴别。
是否添加了色素?
如何识别市场上的茶叶
干茶太亮的颜色
从一款茶的干茶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东西,比如原料的老嫩,加工工艺的好坏。同样,我们也可以从干茶中看出是否添加了色素。通常,添加了色素的干茶会显得非常鲜艳,如添加了铅铬绿的碧螺春、添加了日落黄的金骏眉等,都会鲜艳得有些与众不同。
香气:不纯
添加了色素的茶叶会使茶叶有异味。如果茶叶冲泡后味道不纯,有怪味、杂味等难以辨别的味道,那么这些茶叶可能添加了香精或色素。
茶汤:浑浊不透明
一般来说,茶汤应该是很清澈的,只有少数加工不当产生的浑浊,或是发茶品种多产生的泥沙。添加色素的茶冲泡后会变得浑浊,不是一般的颜色。
不同的色素形成了不同品质的茶叶,了解茶叶中的色素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选择茶叶,辨别茶叶的真伪,让我们可以更健康地喝茶,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