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是如何进行的?
1、污水处理厂的组织结构
污水厂生产运行职能主要由厂部、运行部(包括中控室和各工段)、动力维修部(包括电工班和维修组)和化验室实现,由运行部指导各工段的运行。污水厂动力及设备维护体系主要由日常维护、定期维护、故障维修和改进维护组成。
除污水处理系统运行外,运行部还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包括日常巡检和简单的例行保养,如添加润滑油、清洗、更换过滤器、设备小部件的紧固和调整等(一般完成工作任务时间约为 0.5 小时)。动力维修部主要负责设备的定期维护、故障维修和改进维修。化验室行政上直属排水公司,实际设在污水厂内,在厂长的协调下与运行部密切配合。在排水分部和泵站的协助下,工厂运营部对污水入厂进行调度。
2、水质监测指标
水质监测指标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和建厂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确定的级别执行,各检测项目的检测周期参照《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CJJ60-94执行。即 PH 值、SS、BOD5、CODcr、NH3-N、TN、TP 每天检测一次,粪大肠菌群每周检测一次,其余检测指标每半年检测一次。一般来说,排水公司会适当提高污水处理厂的监测标准,以确保污水处理厂能达到环保局的要求。
3、排水公司对污水处理厂的绩效考核指标
排水公司对污水处理厂的技术考核指标至少应包括以下范围。
水质:出水水质达标率:CODcr、BOD5、SS、NH3-N、TN、TP 每 2 小时取样一次,24 小时混合取样,取日均值。粪大肠菌群指标每周一次。
出水水质达标率(%)=(每月合格检测指标总数-不合格检测指标数)*100/每月检测指标总数
水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溢流率(%)=(取水泵站输水量-污水厂实际处理量)*100/泵站输水量
实验任务完成率:实验任务完成率(%)=(实际测试项目数*100)/根据项目数和频率应测试的项目数
设备和仪器完好率:设备和仪器完好率(%)=(完好单位数*100)/完好单位总数
连续无责任伤亡时间(天数)
随着公司组织的完善和管理经验的积累,其他指标也可逐步纳入评估范围。
4、系统首次运行的前提条件
人员培训:系统的初次运行是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前的重要步骤,操作人员应在此阶段为系统以后的正常运行积累经验。在系统首次运行前应完成对所有员工的岗位培训和安全培训。
各单位处理构筑物的清理、防腐和设备紧固:污水处理厂进入正常运行后可能无法长时间停运,因此在系统首次运行前应清除所有构筑物上的垃圾和杂物,同时应仔细检查和修复构筑物和机械设备的粉刷、防腐和紧固情况。
系统单机调试、构筑物防渗试验:系统单机调试和构筑物防渗试验应在系统初期运行前进行,包括水处理系统和泥浆处理系统的各工艺池、工艺设备、辅助设备以及闸阀和堰闸等。由土建分包商和设备供应商、安装单位分别完成,并提交单体调试和结构防渗试验报告。同时,注意工艺标高要求内容的核对,如转刷标高一致,并与堰门标高统筹。污水处理厂相关人员应参与此项工作,并验收单机调试及渗水试验工作。
检查进出水条件:系统初始运行前,污水处理系统应具备污水收集和提升能力,并能通过污水处理控制系统控制进水量和进水周期,同时应确保污水处理厂的出水管道与受纳水体相通,以保证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能够排入受纳水体。
复核设计负荷时的过水能力:复核设计负荷时的过水能力是指复核从进水口提升泵到出水口过程中的过水能力能否达到设计负荷。由于已通过单机调试,可与污水进水口一起复核,以节约清水。如果出现问题,应通知承包商进行改造,直至达到设计负荷。
系统连接:新建污水处理厂的系统连接应由总承包商完成。系统联动试验的目的是检验设备的运行情况、工艺参数的监测和控制能力以及检验设备之间的协调运行情况。在系统联动过程中应重点调试自动控制和现场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
5、接种污泥的选择
接种后的污泥应就近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为减少输送压力应采取污泥脱水干化后的处理方法。一般先在一组氧化沟中培养,培养成功后通过回流污泥泵抽入二组氧化沟继续培养活性污泥。
6、活性污泥驯化(以氧化沟为例)
第一阶段
向氧化沟反应池进水,启动水下推流器。连续进水至氧化沟水位达到设计有效水深的 1/3,将接种好的污泥均匀投放到氧化沟反应池中,采用鼓风曝气系统启动曝气,并连续进水至氧化沟反应池水位达到设计运行水位(采用转刷或圆盘曝气系统,此时启动曝气),在连续进水完成污泥接种后,逐渐加大曝气量至曝气量达到最大。
氧化沟水位达到设计运行水位后,继续向二沉池进水。二沉池进水 2 小时后启动沉淀池刮泥机和污泥回流泵,使沉淀在二沉池的活性污泥在污泥驯化初期快速收集回流至生物处理池。污泥回流速度应通过观察回流污泥情况进行调整,污泥回流比一般应控制在 50~100% 之间。
当二沉池达到正常运行水位时,应观察活性污泥情况,控制进水量,直至出现絮状物,此时可适当进水换水,补充营养物质,换水量可控制在氧化沟池容量的 25%,然后重复上述操作。当二沉池开始溢流时,启动后续污水处理工艺,如消毒工艺等。
生物处理池水位达到正常运行水位后,应随时(通过溶解氧仪)监测氧化沟中的溶解氧(DO)浓度值,以判断曝气量是否足够,并做出相应调整。在活性污泥驯化过程中,溶解氧浓度应能满足以下三种可能的情况。
a) 进水和回流污泥中溶解氧浓度低;需要增加充氧。
b)进水缺氧,需要足够的溶解氧将其迅速转变为含氧环境;以及
c) 当污水富含营养物质时,需要大量溶解氧来满足微生物的生长。
在污泥驯化过程中,溶解氧的最低浓度应保证氧化沟出口处的溶解氧浓度不低于1.0mg/L。在活性污泥驯化的第一阶段,由于活性污泥的浓度较低,在曝气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采用喷洒水滴等措施去除泡沫。
第二阶段
污泥驯化工作进入第二阶段后,在监测溶解氧的同时,应开始监测活性污泥的 30 分钟沉降比(SV)和营养指标。在监测活性污泥沉降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该阶段的前几天,污泥水混合液的颜色与进水的颜色基本相同,随着曝气时间的增加,污泥水混合液的颗粒变大,沉降性能变好,颜色逐渐变为黑褐色。
在此阶段,活性污泥沉降比可达 20%。检测营养物的目的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条件,在活性污泥驯化过程中营养物参数 BOD:N:P 应控制在 100:5:1 左右,如果达不到这个参数就要投加营养物进行调节。
第三阶段
活性污泥驯化工作进入第三阶段后,活性污泥驯化工作基本完成。在此阶段,应严格按照样本表 3-1 所列的分析方案,对泥水混合物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分析和控制,并保存相关数据,供系统正常运行时参考。当活性污泥浓度值达到规定范围且相对稳定时,可认为活性污泥驯化工作基本完成。污水经生化、沉淀处理后,出水 SS 应达标。在此阶段应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剩余污泥的排放。
第四阶段
该阶段的目的是记录运行参数,即关键控制参数,如活性污泥 30 分钟沉降比 (SV)、生物镜、污泥回流比和剩余污泥排放量。它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参考。当进水浓度低、污泥生长不良时,应提高污泥回流比;当出现污泥膨胀等情况时,应降低污泥回流比。
在污泥驯化阶段以及之后系统正常运行期间,应严格控制污泥回流比。如果污泥回流比得不到保证,可能会出现以下现象:
没有足够的活性污泥来处理污染物。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系统启动的头一至两周;如果污泥回流比小,导致污泥在沉淀池中停留时间较长,污泥在二沉池中发生厌氧反应,可能会产生上浮和臭味;污泥在二沉池形成较厚的泥层,可能导致出水悬浮固体浓度升高;当溶解氧浓度充足时,生物处理池中的活性污泥会产生硝化反应,这可能导致沉淀池中的反硝化反应,从而增加污泥体积。
污泥驯化第四阶段结束,污泥驯化工作完成后,活性污泥运行参数应在设计控制范围内,并相对稳定。
7、温度要求
温度是污泥驯化的环境因素之一,各种微生物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生长,污泥驯化的温度范围为 10~40℃,最佳温度为 20~30℃。因此,建议系统的初始运行不要在冬季进行。
8、pH 值要求
pH 值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在污泥驯化和后期正常运行过程中,应将系统进水的 pH 值控制在 6 ~ 9 之间。
9、营养需求
良好的营养条件是细菌新陈代谢和生长的前提。在污泥驯化过程中应控制营养物质的参数 BOD:N:P 为 100:5:1 左右,为污泥驯化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10、溶解氧(DO)要求
溶解氧是污泥驯化过程中的主要控制指标,在污泥驯化过程中应控制在溶解氧 0.5~2.0mg/L 的范围内(溶解氧浓度测量点为,转碟曝气机出水下游 4.5m 处)。(溶解氧浓度测点为,转盘曝气器水下游 4.5m 处)。溶解氧可通过溶解氧测试仪检测,也可通过人工检测,以了解池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
11、混合液体悬浮固体浓度(MLSS)要求
生物污泥是污泥中的活性部分,也是有机物代谢的主体,在生物处理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而混合液污泥浓度 MLSS 值可以相对表示生物部分的数量。活性污泥的浓度应控制在 2~4g/L。12.
12、污泥显微镜的生物阶段要求
活性污泥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各种微生物的比例也不同。细菌承担着分解有机物的基本和基础代谢作用,而原生动物(包括后生动物)则吞噬游离细菌。正常运行的活性污泥中含有钟虫、轮虫、纤毛虫、菌胶团等。当细菌胶体块较大。钟虫活跃多了,出现轮虫、线虫,污泥成熟后自然就好了。
13、污泥 30 分钟沉降比 (SV) 要求
在活性污泥正常运行期间,污泥 30 分钟沉淀比应控制在 15% 和 30% 之间。
14、调整污泥龄
主要依据是氧化沟污泥浓度、进水悬浮物浓度(SS)和污泥沉降性能指标(SVI),主要调节手段是调节剩余污泥排放量。剩余污泥排放是活性污泥工艺控制中最重要的操作,它控制着混合液的浓度,控制着污泥的龄期,改变着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种类和生长速度,改变着曝气池的需氧量,改变着污泥的沉降性能。
15、污泥龄计算
QS=(MLSS*Va)/(Q*SSi)
在上述公式中
QS:污泥龄(d)
MLSS:混合液的悬浮固体浓度(毫克/升)
Q:进水流量(立方米/天)
SSi:进水悬浮固体浓度(毫克/升)
16、细胞平均停留时间计算公式:
MCRT=(MLSS*Va)/(Qw*SSr+Q*SSe)
在上述公式中
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毫克/升)
Va:氧化沟容积(立方米)
Qw:日排水量(立方米/天)
SSr:回流污泥浓度(毫克/升)
SSe:污水中的悬浮固体浓度(毫克/升)
活性污泥的 QS 约为 15 天,MCRT 应略低于 QS,并在运行过程中逐渐下调。回流污泥浓度 SSr 主要由回流比控制,增加回流比会降低污泥浓度,降低回流比会增加污泥浓度,污泥浓度用于计算 F/M。
17、调整溶解氧
其主要依据是氧化沟内的溶解氧(DO)浓度,是曝气强度控制的主要手段;氧化沟内,污水混合液在氧化沟内循环流动,以毛刷、转碟或台嗓机进行推动和充氧,在曝气装置下游溶解氧浓度由高到低变化,由好氧段逐渐过渡到缺氧段,好氧段的DO浓度宜控制在1mg/L~3mg/L,缺氧段DO应控制在0.2~0.5mg/L。
转刷(盘)曝气可以调节水堰的高度,使转刷(盘)改变水下浮力而改变曝气量,如果没有变频调速装置,可以通过改变转速来调节曝气量,也可以开启或减少转刷(盘)的数量来调节曝气量。如果因减少曝气量而影响池内水流速(应控制在 0.25m/s 以上),则应开启水下推流器,以保证池内流速,不致淤积。
18、调整回流污泥量
其主要依据是二沉池的污泥沉降指数和污泥厚度,主要调节手段是回流比。在氧化沟工艺中,二沉池污泥合理排放后的剩余污泥必须全部回流到氧化沟中,以保证曝气池中污泥的浓度,从而保证其处理能力,回流污泥量的控制就是根据这一要求进行的,其方法有:
根据二沉池的泥位控制,即根据设计要求确定的泥位,或使泥层厚度控制在0.3~0.9m之间,同时使泥层厚度小于泥位以上水深的1/3。如果实际泥位超过设定泥位,则应加大回流流量,如果泥位低于设定值则应减小回流流量,使泥位逐渐控制在设定值,但调整幅度不应超过 10%,待下次检查时 检查泥位变化情况,再给予适当调整、当二沉池泥位稳定在某一数值时,说明污泥已全部回流至曝气池,满足工艺要求,回流量与进水量直接相关,进水量增加(或减少),与曝气池出泥量成比例增加(或减少),回流量也应成比例增加(或减少)。
因此,通常使用回流比 (R),即回流污泥量和进水量与控制量之比。
19、运行状态的纠正
运行状态不理想,通常是由于以上三种调整不及时造成的,水力负荷(F/M)不合适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也可能是机械或水力故障以及取水口水质突变(如计划外工业废水冲击负荷)造成的。及时调整必须在运行较长时间后对季节性水质(包括水温)水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运行参数的调整具有滞后效应,应认真调整(单次调整应小于 10%)并耐心观察。常见运行故障表征及应对方法见附录四《系统故障诊断指南》,各厂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增删。在整改过程中,关键的工艺控制参数是 F/M,即 BOD5 污泥负荷,F/M 的计算方法如下:
F/M=(Q*BOD5)/(MLVSS*Va)
MLVSS=f-MLSS
在上述公式中
Q:取水量(立方米/天)
BOD5:五天生化需氧量(毫克/升)
f:常数,城市污水一般取 0.75
MLVSS:混合液体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毫克/升)
Va:氧化沟有效容积(立方米)
由于 BOD5 需要 5 天才能得出结果,因此还是采用测定 COD 来推算 BOD5,氧化沟的 F/M 值应控制在 0.05 至 0.15 之间。
20、故障调度
污水处理厂的紧急情况包括
a) 停电或断电。
b) 设备发生重大故障;以及
c) 管道泵站故障;以及
d) 暴雨洪水。
在暴雨期间,污水处理厂部门将在中央控制室的协助下,根据需要与排水管理部门和提升泵站协调调度污水。
21、检查仪器数据记录
a) 运行控制参数正常。
b) 回流泵和污泥泵的运行是否正常。
c) 氧化沟中的溶解氧是否在 1.0mg/L 至 3.0mg/L 的范围内。
d) 加氯是否正常。
22、感官检查
氧化沟中混合物的颜色可作为不良污泥或健康污泥的指标,健康的好氧活性污泥的颜色应类似巧克力色。
二沉池是否正常,表层水是否清澈,池内是否有气泡、浮渣,泥层是否过厚。如果泥层过厚,应加大污泥回流比。
水是否清澈,可以直接反映运行状况,反映污泥沉降性能。
23、检查实验室数据记录
污泥指数(SVI)和微生物显微镜检查,SVI 通常应为 70-100。如果 SVI 过高,则可能发生污泥膨胀,如果 SVI 过低,则可能是污泥老化。如果在显微镜检查中发现丝状菌,则应考虑对回流污泥进行氯化处理。空气用量(用于鼓风曝气),氧化沟中的溶解氧应保持在 1mg/l 至 3mg/l,可以认为空气用量与进水 BOD5 直接相关,而进水 BOD5 在取样后五天才能得到。BOD5 在取样五天后才能获得。跟踪空气用量(结合化学需氧量值)是进水 BOD5 的参考指标。
24、进出泵站启动前检查
启动前检查包括
a) 抽水池的水位,是否高于允许的启动水位
b) 水中是否有可能影响水泵运行的杂物
c) 检查抽水机是否安装正确,紧固件是否松动,电缆、接线盒是否正常,出水口闸门(如有)是否关闭。
d) 检查控制台(柜)开关位置,切换至手动控制状态,检查三相电源电压应在规定范围内,建议电机传感器湿度、温度正常,后续工艺段允许进水。
25、进出水泵站检查
吸水池水位、吸水池有无杂物、逐台工作机水泵运行声音、三相电压、电流、传感器湿度、温度、水泵出口压力、流量,检查控制柜、切换开关是否设置在自控或手动控制的设定位置,机泵管路附属设备及机房门窗是否正常。巡检频率为当班、轮班各一次(增加轮班内容),其余时间每2小时巡检一次,轮班巡检还包括设备、仪表、泵房及泵房周围生责任区的卫生维护工作。
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应立即调整并记录在记录表中,如水位低于设定值,应立即停机,检查水位继电器,使之恢复正常,如水位高于设定值,应通知控制室加大水泵开度,水泵运行正常后检查水位继电器,使之恢复正常;如吸入池内杂物应立即清理,如需下池清理,应按《如需下池清理,应按《狭小空间安全操作要求》操作,并通知控制室调人支援和监护,同时应检查杂物来源,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水泵运行声音不正常时,应查找原因,使其恢复正常;水泵运行参数不正常时,应调整维护,使其正常。当天气突变,如大雨来临时,应加强巡视,检查门、窗,采取必要的防水防雷措施。设备初次使用、设备经过巡检、改造或长期停用进入系统后要增加巡检次数,即每次增加30分钟、75分钟,若一切正常即转入正常巡检,每120分钟巡检一次。
26、进出泵站的维护内容和频率
闸阀:长白班每月一次。检查阀杆密封性,必要时更换填料,对润滑点加注润滑油,如果是电动闸阀应检查限位开关、手动和电动联锁装置;如果是长期不动的闸阀应每月做一次启闭试验。缓闭止回阀,每月调试一次缓闭机构,加注润滑油。
桁架车或电动葫芦等提升设备每月应做移位提升试验,检查提升用钢丝绳,防止锈蚀,检测其磨损情况,如磨损大于原直径的10%或发现有断股现象,则应报检修组进行更换。每班一次,检查管道、闸阀、潜水泵吊装孔盖、护栏、梯子、支架等金属构件是否严密、稳固,并采取稳固措施,如开始锈蚀,则应采取除锈防腐措施。
及时更换损坏的照明灯具。交接班前,做好管道、闸阀及其附属设备、电气控制柜柜体、泵房门、窗、墙、地面及周边卫生责任区的卫生工作。并对电控柜的残旧挂牌复查,保持位置准确。
27、集水井清洁和频率
每隔一年应对收水井进行清理,并检查池体有无裂缝和锈蚀,如果结构已经稳定,淤泥堆积和锈蚀不严重可适当延长清洗周期。
宜选择污水量较小的时段组织清洗,估算清洗时间,估算溢流污水量,确定时间后向排水公司报告,经批准后组织实施。清理前要做好充分的人力、物力、照明、通风和安全措施等准备工作,尽量缩短停水时间,确保安全,并安排好后续工序的生产变更后方可开工。
当主机将集水池水位降至最低时,切断所有主机电源,逐台吊起潜水泵,放入小型移动式潜水泵继续抽水,同时用高压水枪冲洗和清洗池壁,需要下池作业时必须严格按照《有限空间安全操作规程》进行,要点是进行强制通风、在最通风的关键点是进行强制通风,在通风最不利的点检测有毒气体的浓度和缺氧情况,达到要求后方可上人,同时必须持续通风,强度可以适当减小,但不能停止,因为池内的污物仍会释放有毒气体,要有专人监护,下池作业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检查水池裂缝和锈蚀情况,检查管道、导轨和水泵接口锈蚀情况,必要时进行防腐处理,检查管道稳定性和水位检测仪表,做好详细记录后恢复生产。清池的同时机电维修工应对起吊的潜水电机进行清洗、检查和保养,清池完成后进行起吊复位、放水操作。
28、粗格栅和细格栅的操作和维护
在开始使用新格栅或重新投入使用的格栅之前,应对其进行检查:
a) 格栅内无杂物
b) 润滑油和润滑油油位
c) 格栅的运行条件
d) 运渣机和压渣机的运行条件
e)进出水闸启闭灵活,气密性符合要求
f) 电气和监控系统良好
g)自动控制仪器、仪表正常,信息传递准确;手动控制柜具备运行条件,自动控制与手动控制装置切换正常。
完成上述检查并确认无误后,即可启动格栅运行,格栅启动步骤如下:
a) 启动电机,以确定电机是否正常运行
b) 启动进水闸开始进水
c) 启动光栅和去污机
d) 启动矿渣输送机
具体操作步骤将由供应商或项目城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电网投入运行 1 小时内,应密切注意整机工作情况,如发现异常振动或噪音应立即停机检查,排除故障后方可投入运行。
29、清(运)渣程序
格栅除污机清理下来的炉渣通过格栅炉渣输送机输送到渣斗。渣斗内的渣达到设计能力 80% 时应及时外运,同时每班至少应外运一次,运至污水处理厂指定地点统一处理。
30、砂沉淀池(以旋流沉淀池为例)操作程序
启动新的或重新投入使用的旋流沉砂池之前应进行检查:
a) 清理进水管和出水管以及水池中的碎石和其他杂物
b) 混合器和传动装置的运行条件
c) 空气压缩机的运行条件
d) 输气管道及其支持稳定
e)提砂系统和排砂管道处于运行状态。
f) 带操作条件的洗砂机
g) 所有阀门和闸门的开启和关闭均符合设计要求。
h) 完成水面以下机械设备、池壁和池底的防腐和紧固工作。
i) 电气系统、监控系统和保护系统完好无损
j)控制系统现场手动控制柜具备运行条件,自动控制仪器、仪表及信息传输准确正常,自动控制与手动控制切换功能正常。
31、旋流沉砂池的启动程序是什么?
a) 启动进水闸门,开始进水。
b) 启动混合装置
c) 设置扬沙系统的运行参数
d)启动洗砂机
e) 沙斗装满后取出。
详细的启动程序应由供应商或项目城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启动系统时,应调节每个水池的流量,直至流量平衡并尽可能接近设计要求。应根据出水含沙量调整除砂和洗砂的自动控制参数。但每天至少复核一次,在沉砂池负荷变化时应对出水含砂量进行检测,并应满足工艺要求。
洗砂机清洗后的砂子收集在砂斗或卡车上,并及时清除,清洗后的砂子应运送到指定地点。应定期检测排除砂的有机物含量,要求有机物含量小于 10%。
当关闭进水闸阀停止沉砂池运行时,应进行提砂操作,确保沉砂池的排砂完成,停止提砂系统运行。
32、各类沉砂池的正常运行参数
砂粒中的有机物含量应小于 10%。
33、生物处理单元(以氧化沟为例)操作程序
因停电或设备检修等原因短时间停止运行,活性污泥仍处于活性重启时应按以下步骤操作。启动前检查包括:垃圾清理:清理氧化沟内的漂浮物。清理人行道上的垃圾和杂物。曝气系统检查:如果使用鼓风机曝气系统检查:(鼓风机检查按照实施方案中 4.9 的规定进行)。曝气头无堵塞。空气管道无漏气。空气管道上的阀门开关状态。
如使用旋转刷和转台曝气机对曝气系统检查如下:旋转刷和转台曝气机检查:减速机润滑油油位、轴承润滑情况、设备紧固情况、电机和减速箱周围杂物清理情况、圆盘、旋转刷、叶片紧固情况及其完好情况。
水下推流器检查:放置方向和设备紧固是否完好,是否具备运行条件。
出口堰门检查:堰口调节装置无锈蚀,严密性符合要求,出口堰门高度符合要求。
管道系统、闸阀检查:外露管道无渗漏,支撑稳固,油漆防腐良好;闸门启闭灵活,启闭状态符合设计要求。
34、生物处理装置(如氧化沟)检查
氧化沟系统的日常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氧化沟表面浮渣、泡沫的清除情况,根据散发的气味判断运行是否正常,查看溶解氧浓度现场检测和在线仪器数据,查看pH值现场检测和在线仪器数据,混合液颜色,厌氧池混合液泥水分离清澈度。电机和变速箱运行情况(噪声、振动、电流和电压等),机械设备润滑油油位,旋转蝶、旋转刷噪声和振动,旋转蝶、旋转刷轴承润滑情况,污泥沉降比(每班一次),出水堰调整情况,水下推流器运行情况和水流量。
检查过程中应重点观察混合液的颜色、氧化沟现场的气味以及厌氧池内泥水分离的清澈度,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中控室进行调整。
泥水混合物的颜色:在运行状态良好的氧化沟系统中,混合物的颜色为黑褐色至深黑褐色,如果污泥浓度降低,泥水混合物的颜色将从深黑褐色变为浅黑褐色。如果氧气量不足,泥水混合物会变成黑色。
气味:正常运行的氧化沟系统应散发出轻微的霉味。如果系统运行不正常,可能会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当出现臭鸡蛋气味时,系统可能正在进行厌氧反应。应采取措施增加充氧量。
缺氧段混合物上层的透明度:在正常运行的氧化沟系统中,氧化沟缺氧段的泥水混合物上层可观察到 1 至 2 厘米深的清水层。清水层的具体深度取决于氧化沟的流速和活性污泥的沉淀性。
氧化沟表面的泡沫:氧化沟表面产生白色泡沫通常是由于污泥浓度不足造成的。在系统启动过程中,氧化沟表面的白色泡沫较为常见,随着污泥浓度的增加,泡沫现象可逐渐消失。
氧化沟系统巡检线路应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巡检频率应每2小时一次,在交接班时应由交班人员和接班人员对系统进行巡回检查,巡检频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5、二沉池操作规程
二沉池的启动分为空池启动和满池启动,以下启动操作步骤均为空池启动,如果是满池启动,水下检查部分可以省略。
在启动检修和重新投入运行前,应对二沉池系统进行启动前检查:控制闸门启闭性能是否良好,池内有无泥沙或其他残留物,机械设备润滑情况和油位是否合适,动力、开关设备、控制系统、齿轮、传动齿轮、行走轮、过载保护装置和轮径是否具备运行条件,桥式刮泥机运行几圈,检查刮泥机上胶刷的位置是否合适,如果位置过高或过低,应及时调整。
同时,机械运转应平稳匀速转动且无颠簸或上下跳动现象,渣斗能收集浮渣。若刮泥机系统设有超载报警装置,应检测机械设备在超载时是否会自动报警并停机。水面以下设备的紧固、防腐情况,配水槽及回流污泥管道无残留、堵塞情况,沉淀池结构防腐良好,无裂纹等故障隐患,集流堰板水平、无缺陷。
启动进水闸门向沉淀池进水,进水时操作人员应使水池均匀进水。当沉淀池进水 2 小时后,启动刮泥机。
在启动运行阶段应确定刮泥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各种运行参数,并与设计值和设备验收记录对照,判断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在启动运行时增加巡检频率,第一次间隔 30 分钟,第二次间隔 45 分钟,如果没有出现问题,系统可转入正常巡检。
36、消毒确定氧气量
消毒可以杀灭污水排放中的病菌,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扩散,但加氯与有机物反应会生成致癌物质,因此既要消灭病菌,又要尽量减少加氯量,国标要求控制粪大肠菌群数(容易测定,也是反映病菌杀灭情况的间接指标),因此应通过实验确定加氯指标,再根据排水量计算加氯量,步骤是
a, 确定水中大肠菌群的数量
b.将水样分成六个 100 毫升的杯样
c.在每个杯样中分别加入 0.5、0.6、0.7、0.8、0.9、1.0 毫克氯,使每个杯样的氯化指数分别为 5、6、7、8、9、10 毫克/升。
d、搅拌水样,模拟实际操作,污水在接触池中的停留时间。
e,分别测定达到停留时间后的大肠菌群数量。
f.取符合大肠菌群标准所需的最低氯量。
g、按日平均取水量计算氯用量
氯化(千克/小时)= [平均 Q 值(立方米/小时)* 测试氯化指标(毫克/升)] / 1000
37、消毒启动步骤
a.将准备使用的氯气移至加氯位置,确定重量后,确定氯气瓶内装有氯气。
b.如果氯瓶超过 500Kg,将氯阀旋转至垂直上下,稍微缓冲氯瓶的氯阀末端,并严格使用氯阀,挂上 "使用 "标志。
c、清除氯气总阀阀口内的杂物,装上专用密封垫,安装氯气连接管。
d.在正常加氯之前,应先开启加压泵,使水枪正常工作。停止加氯后,加压泵应继续工作 2-3 分钟,然后再停止运行。
e、稍微打开氯阀,用10%氨水检查氯阀接头处是否漏氯,氯阀内是否有氯气,如果温度较低,应打开喷淋加热,并应严防氯阀喷淋腐蚀。并按上节实验要求的氯气用量加注。
f、使用氯气机时,请按照氯气机的使用说明准备。
38、化学溶解和制备
化学药剂的溶解和配制程序是:向溶解槽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同时向溶解槽中加入定量的化学药剂→开始搅拌直至完全溶解→溶解槽→继续进水至所需的药液浓度。化学制剂的浓度应根据实际操作进行调整。在操作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液位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查看溶解槽中的药剂液位,以免计量泵空转而无药剂加入。
39、化学除磷系统启动前检查
检查以下内容:配料管路无泄漏,计量泵具备运行条件,配料管路阀门的开关状态符合设计要求,反应罐具备运行条件。
完成启动前检查后,即可启动运行,启动运行的程序为:反应池进水(如果是机械反应池,则应同时启动搅拌装置启动),启动计量泵添加药剂。
详细的启动操作步骤由供应商或项目城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40、污泥回流泵房操作规程
泵的开关由工艺要求控制。剩余污泥和回流污泥量的控制主要由中央控制室根据检测仪器传送的信息自动控制。当泵首次投入使用、校准或通过其他方式进一步调试时,可先进行手动操作,待调试完成后再转入自动控制程序。
需要手动操作剩余污泥泵或回流污泥泵时,首先检查污泥池的污泥液位,检查污泥泵安装是否正确,紧固件是否松动,电缆接线盒是否正常,出水口闸门是否关闭(设计另有规定的除外)、流量计是否正常,然后将开关切换到手动位置,检查三相电源电压,建议开启电机温度、湿度是否正常,启动电机,听泵机声音,监测电压、电流表,若声音正常。
电流回落后,缓慢打开水闸阀,根据工艺对流量的要求控制阀门开度,监测电压和电流是否在合理范围内,报告控制室开机时间并与控制室核对各项运行参数,即可转入自控运行、如开机过程中发现任何异常情况不得开机,或已开机应立即停机检查原因,排除故障后方可重新开机,但重新开机必须在闸阀关闭且电机完全停止5分钟后进行,如反复开机仍不成功,应作为设备故障上报。
需要手动停机操作时,应通知控制室检查电动机的温度和湿度是否正常,关闭水闸,将开关切换到手动位置,关闭电动机。
41、凝血剂制备
混凝剂配制操作步骤如下:向溶解槽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同时向溶解槽中加入定量的药剂→开始搅拌至完全溶解→溶解槽→继续加水至所需药液浓度。(详细混凝剂配置操作步骤由供应商或项目市根据实际情况添加)。
混凝剂用量应根据污泥性质、硝化程度、污泥含水率等因素进行调整。应根据混凝剂的种类、允许贮存有效期和贮存条件等因素确定储备量。混凝剂应遵循先存先用的原则同时使用。
42、带式压滤机启动前的检查
包括:混凝剂投加系统(包括计量泵、混凝剂配置、液位控制系统、管道系统和溶剂罐等)具备工况条件。带式压滤机(包括滤带、滤带导向装置、驱动装置、反冲洗系统、污泥进料装置、带式输送机污泥运输车辆和排水系统等)具备工作条件,启动带式压滤机空转数分钟,确定无故障。污泥加药泵具备工作条件。动力及自动控制系统具备运行条件
确保上述检查完成后,即可启动污泥脱水系统,启动步骤为:根据污泥储罐泥量或根据剩余污泥排量进行污泥脱水操作。投加混凝剂。启动带式压滤机(包括反冲洗系统和带式输送机以及污泥运输车)。启动污泥投加泵,观察脱水机的运行情况,调整污泥投加量,并相应调整混凝剂投加量,直至出口污泥含水率达标。具体启动操作步骤由供应商或项目城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系统投入运行后,应保证污泥脱水机房的通风。
43.变频器调试
包括:①通电前检查:变频器型号规格是否有误。安装环境是否有问题。整机连接部位是否松动,接头插入是否可靠,有无脱落和损坏。电缆是否符合要求。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电气连接是否松动,接地是否可靠。各接地端子的外线连接是否有误,屏蔽线连接是否符合要求。所有外接线端子和接地端子用 500V 兆欧表测量,电阻应大于 10M。主电路电源电压是否符合规定值。箱内有无金属或电缆线头等异物残留,必要时清理干净。
不连接电机,变频器单独调试:首先断开所有操作开关。频率设定(即转速设定),电位器调至最小值。接通主线电源开关(一般内部散热风扇、面板等控制电路、程序电路等同时通电),稍等片刻,检查各电路有无发热、异味、冒烟等现象,指示灯是否正常。检查变频器设置的参数,可根据实际需要修改或重新设置数据。
发出正转或反转指令,通过向定位器旋转频率,观察频率指示是否正确。如果频率显示不是数字,必要时还要校正频率表。
变频器带电机空载运行:首先断开所有操作开关。将频率设定电位器调至最小值。打开主电源开关(风扇、面板和其他控制电路、程序电路同时通电)。发出正转或反转指令,先运行几圈,观察电机旋转方向是否正确。一般正转指令是指电机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指轴末端)。
如果电动机反向旋转,则无需颠倒主电路的相序,只需切换控制端子的接线即可改变旋转方向。逐渐增大设定值,当频率升至最大值时观察电机运行情况,并测量转速和输出电压。停机后,检查频率设置电位器的位置,然后观察加减速运行是否平稳。
④ 变频器带电机负载运行:打开主电源开关。根据负载的实际要求更改参数设置。在正转指令下,逐渐顺时针调节频率设定电位器,电动机转速逐渐上升,同时观察机械旋转方向是否正确,如有误差,应更换接线。将电位器右旋到底时,应对应最高频率和转速。在加速期间,观察机械是否有跳动频率和振动等现象。
然后逆时针(左旋)转动电位器,电机转速逐渐降低直至停止。注意,当给定频率低于起始频率时,电机不应转动。保持给定的最高频率(对应最高转速),接入正转指令,电机转速从给定的加速时间开始增加,直至最高转速稳定运行。
如果在加速过程中出现过载现象,则可能是设定的加速时间太短,应进行调整。当电机满负荷运行时,关闭正转指令信号,电机将按照设定的减速时间减速,直至停止。在反转指令下,重复 c、d 和 e 项进行调试。在操作过程中,有些设定参数可以更改,有些参数不允许更改,应根据不同型号变频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44、污水处理厂大修工程
包括机械设备检修、监测仪表检修和校正、电气设备检修和污水处理构筑物检修。所有检修工作均由定期维护、故障维修和改进维护组成。
45.定期检修
是为防止设备精度、性能下降,影响正常生产或降低故障率,根据事先预测和安排的计划及相应的技术要求而进行的检修活动,故又称预防性检修。
46、故障维修
是指在使用中设备发生故障、事故或性能、精度降低到规定水平以下时进行的恢复性修理,也称事后修理。这种检修适用于设备结构简单、利用率低、检修技术要求不高、能及时提供备件、有替代品的设备,以及实施预防性维修不经济的设备。故障检修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计划性控制检修(日常维护、小修或技术维护)根据日常检查、巡回检查、定期检查等发现的故障征兆进行分析后,按照需要维修的内容、部件的复杂程度、工作量和生产允许停机时间进行。这是在与车间生产密切配合下进行的,既能使设备得到修复,又能保证正常生产。
突发故障应急抢修:设备故障发生突然,事先没有任何征兆,为及时恢复生产必须进行计划外应急抢修。
47、改善维护
是指对存在先天缺陷或经常发生故障的设备,对其局部结构或部件进行设计,结合修理进行改进,以提高其可靠性而进行的检修措施。它与技术改造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为了改善和提高局部零件的可靠性而进行的检修,目的是减少设备故障,降低检修时间和费用。后者主要是提高设备的性能或改变设备的功能。
49.运行参数监测指标
运行部根据生产需要,以业务联系单的形式安排化验指标的类别和频次。化验室应对运行参数进行检测分析。通过对运行参数的分析,判断污水处理厂运行是否正常,并及时反馈给污水处理厂中控室,中控室对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正常运行的化验项目和周期应按照国家建设部标准CJJ60-94执行。见表 6-1、表 6-2。常规化验项目的化验数据应在每天上午 9:00 前以书面报告和电子报告的形式反馈。临时增加试验项目的数据应以书面形式上报生产运行部门,以便分析工艺运行状况,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预防措施。
50、取样容器
采样容器应由惰性材料制成,不易破损、易于清洁、密封性好且易于打开和关闭。采样容器必须确保样本不受吸附、蒸发和外来物质的污染。
样品瓶可由硬质(硼酸)玻璃或高压聚乙烯制成。在选择样品瓶时,应考虑水样和容器的潜在问题,以确定容器类型和清洗方法。
51.样品采集
在取样现场将所用容器(桶或瓶)浸入待取样的废水中,使其充满水或泥水混合物,取出后倒入事先准备好的合适的取样容器中即可。有时也可将取样容器直接浸入水中取样。取样时,应注意不要混入漂浮在水面上的物质,正式取样前应将水样容器冲洗 2 至 3 次。冲洗后的废水不得再倒入沟内,以免搅动水中的悬浮物。采集的样品应及时贴上标签。填写采样现场记录表。如用户出口采样应由采样单位相关人员签字确认。
样品采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于稳定的污染物,可单独采集混合后的样品进行一次测量。对于不稳定的污染物,可单独采样、单独测量后用平均值表示污染物浓度。废水中有些成分的分布很不均匀,如油类、悬浮物等,有些成分在分析中容易发生变化,如溶解氧、硫化物等。
如果从全分析采样瓶中抽取废水子样进行这些项目的分析,就会产生错误的结果。因此,这类监测项目的水样应单独采集,有的还应在现场固定,分别进行分析。采样时应按要求填写采样现场数据表(见附录三采样表 6-2-1)和样品保存登记卡(见附录三采样表 6-2-3),水样标签应与上述两种采样表一致。
52、样品保存
装满容器并密封水样
为了避免样品在运输途中的振荡,以及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对容器中样品成分和待测项目的干扰,对于pH、BOD、DO等,应使容器装满水至样品溢出并密封保存。但对于制备冷冻样品时不能将容器装满,否则会使水结冰,因体积膨胀造成容器破裂。
冷藏:水样冷藏温度应低于取样时的水样温度,水样采集后立即放入冰箱或冰-水浴中,置于阴暗处保存,一般在 2~5 ℃冷藏,冷藏不适合长期保存废水,保存时间更短。
冷冻(-20℃):一般可延长贮存期,但需掌握融化和冷冻技术,使样品在融化后能迅速、均匀地恢复原状。水样冻结后体积会膨胀,一般选择塑料容器。
添加保护剂(固定剂或防腐剂):添加一些化学试剂可以固定水样中的某些待测成分,保护剂应事先添加到空瓶中,有些也可以在取样后立即添加到水样中。
常用的保护剂有各种酸、碱和生物抑制剂,添加量视需要而定。
添加的保护剂不应干扰待测成分的测定,如有疑问,应首先进行必要的实验。
添加的保护剂由于其体积会影响待测组分的初始浓度,因此在计算结果时应将其考虑在内,但如果添加的保护剂浓度足够高;由于添加的体积很小,可以忽略稀释效应。
添加的保护剂可能会改变水中成分的化学或物理特性,因此在确定项目的影响时必须考虑到保护剂的选择。如果酸化会导致胶体成分和悬浮在颗粒物质中的固体溶解,那么如果要测量的项目是溶解物质,则必须在过滤后通过酸化来保存。
对于某些项目的测定必须在加入定影剂后做空白试验,如微量元素的测定必须在定影剂能引入待测元素量时进行。(如酸可以引入不可忽略量的砷、铅、汞)。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防护剂是有毒有害的,如氯化汞(HgCl2)、三氯甲烷和酸等,在使用和储存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
53、实验室安全
实验室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但只要分析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无论做什么实验都要牢记安全第一,经常保持警惕,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如果防范措施可靠,事故处理得当,就能将损失降到最低。有关水质监测实验室安全知识,请参考《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中的相关内容。在实验室日常工作中应遵守以下安全规则:
加热易挥发或易燃的有机溶剂时,禁止用明火或电路直接加热,必须在水浴或电热板上缓慢进行;可燃物质如汽油、酒精、石蜡等物,不得放在煤气灯、电炉或其他火源附近;当加热蒸馏及有关用火或用电工作时,至少要有一人当班管理,高温电炉操作时要带好手套;
电加热设备中使用的电线应经常检查是否完好,电加热设备应有合适的垫板;电源开关应安装在牢固的盖板上,开关开关时,千万不要弄湿手,并应集中精力;剧毒药品必须制定专人保管,使用时应设专柜和双人双锁保管制度;强酸和氨水分开存放。
强酸和氨水分开存放;稀硫酸必须小心缓慢地将硫酸倒入水中,不能将水倒入硫酸中;吸管吸取酸、碱和有害物质时,不能用嘴吸,而必须用吸耳球吸;倒硝酸、氨水和氢氟酸等时开乙醇和氨水等易挥发试剂瓶时一定要戴手套,千万不能使瓶口对着自己或他人,特别是夏天开瓶时很容易被冲出来,一不小心就会造成严重事故。
消毒等有害气体操作,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离心机时,必须完全停止转动后方可开启;氢气瓶等压力容器必须远离火源,并妥善停放;接触污水和药品时,应注意洗手,手部伤口不能接触污水和药品;实验室内应配备灭火器材,如沙桶和四氯炭灭火器等、沙桶内的沙子应保持干燥,不能浸泡在水中。沙桶内的沙子应保持干燥,不得浸水;实验室应保持空气流通、采光良好、环境整洁,实验室内不得存放个人物品和与实验室无关的物品;每天工作结束时,应进行水、电等安全检查;冬季应在下班前进行防冻措施检查。
54、校准曲线测试
线检验:检验曲线的精度。对于 4 至 6 个浓度单位所得到的被测信号值的校正曲线,一般要求其相关系数 | r ≧ 0.9990,否则应找出原因进行修正,重新绘制一条合格的测试曲线。
截距检验:即检验校准曲线的精度。在线性检验合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线性回归*,得出回归方程 y=a+bx。然后将所得截距 a 与 0 进行 t 检验,当取 95% 的置信水平时,检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a 为 0 时可做处理,方程简化为 y=bx,移项为 x=y/b。在线性范围内,不查阅校准曲线,而是直接将样品测量信号修正为空白,计算出样品浓度。计算样品浓度。
当一条与另一条存在明显差异,也就是说代表校准曲线计算的回归方程不准确时,应找出原因并加以修正,重新绘制校准曲线并经线性检验合格后,再计算回归方程,经截距检验合格后投入使用。
如将上述回归方程进行检验和处理,即直接投入使用,必然会给测量结果引入等效差和截距 a 的系统误差。
斜率测试:即测试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方法的灵敏度随实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相同的分析条件下,仅由操作中的随机误差引起的斜率变化不应超过一定的允许范围,该范围因分析方法的精度而异。例如,一般来说,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要求相对误差小于 5%;原子分光光度法要求相对误差值小于 10% 等等。
55、标准物质比较分析
量值传递:实验室制备的样品或对照样品等,通过与标准参考物质的比对,检查其浓度值的误差并予以纠正。
仪器校准:对于使用直接定量法的仪器,标准参考物质用于校准仪器。
对比分析:在分析试样的同时,用浓度相近的标准参比物或其稀释液进行分析,根据标准参比物的实测值与保证值的符合程度,确定试样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合格与否。
质量评估:用标准物质作为未知样品,评估实验室分析人员的技术水平或实验室间分析结果的符合程度,帮助分析人员发现问题,确保实验室间数据的可比性。
56、事故计划
应包括:事故报警、应急响应、事故调查、处理责任、事故预防(工程技术措施、教育措施、管理措施)、事故报告、事故信息沟通(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吸取教训、预防事故)。事故预案中应明确事故预案各环节的参与人员(并应包含紧急联系方式等),如事故调查由技术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共同完成。
57.电气机械和设备故障
事故报警: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的报警包括自动报警装置报警和操作人员在巡检过程中发现设备故障报警,发现事故报警后应立即上报中控室,中控室在接到事故报警后应立即着手处理。设备事故报警后,立即停止报警设备的运行,开启备用设备,保持正常运行。
操作人员到报警设备现场调整处理。如报警设备无备用设备,停止运行后立即调整上下游工序的运行参数,并立即通知值班负责人加强监控,派操作人员到报警设备现场调整参数。
紧急处理:到达设备报警现场后,操作人员应立即排查故障,检查设备性能。如设备损坏,应上报当班负责人共同确认,并通知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检修。
事故调查:事故应急处理完毕后,由技术负责人、当班负责人、当班操作人员组成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原因,填写事故调查表,事故调查表填写完毕后抄送动力维护部和厂长办公室。
责任追究:事故原因调查结束后,技术负责人应根据事故原因对造成事故责任追究的有关人员提出书面责任处理建议,送交厂长办公室。由厂长作出书面事故责任处理决定,并在厂内公告栏张贴。
事故预防:事故预防应从工程技术措施、教育措施和管理措施等三个方面进行。事故预防方案应由技术负责人进行总结,最后形成书面报告,由厂长决定并付诸实施。
事故报告:事故报告包括事故调查、事故责任处理和事故预防等三个方面的书面报告。事故报告由电力维护部整理归档。
事故信息传达: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吸取教训,预防事故发生。
58、接到停电通知时该怎么办
收到停电通知后 15 分钟内,应撤销所有运行命令。即关闭正在运行的设备。(记下正在运行的设备数量,以便来电时恢复正常运行)。
设备停止运行后,断开 PC 和 PLC 之间的通信电缆,然后通知电工发出断电信号。
如果停电时间超过半小时或更长,则应关闭所有 PLC 及其相应的 UPS 电源。以免 UPS 过度放电影响其使用寿命。
接通电源后,应重新给 PLC 站供电,并逐一使 CPU 复位,连接 PC 与 PLC0 的通信电缆(此时 PC 应已处于 Windows 95 平台),启动 T800DDE 检查通信情况,如果动态扫描正常,则重新启动 INTOUCH Windows Viewer,并检查 PLC 站之间的连接通信情况。如果动态扫描正常,则重新启动 INTOUCH Windows Viewer,检查 PLC 站之间的连接和通信。
59、在异常断电的情况下,如何
首先检查 PC 与各 PLC 站之间的通信回路是否畅通,各 PLC 站的 CPU 是否正常工作。如果正常,应立即询问断电原因,恢复供电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断电时间大于半小时或以上,应关闭 PLC 站的 UPS,PC 同时退出监控系统。如果很快恢复供电,操作员应在恢复供电后立即检查接口 "20",查看 PLC 站和通讯环路是否正常。
如果通信系统显示正常,操作员可以执行其他操作任务。
如果通信系统死机或部分死机,应分别复位已死机的 PLC 站。(一种方法是切断电源,稍等片刻,然后关闭电源;另一种方法是用棒状跳线按下 CPU 上的复位按钮,迫使 CPU 重新加载程序)。
如果一切正常,则恢复运行。
为了避免来电带来的负荷同时启动,在供电前要求电工通过 MCC 柜屏上的转换开关释放已有的操作命令,尽量使系统在来电后降低启动负荷。以免启动负荷过大造成供电系统闪降保护。
60、材料验收
物资验收包括凭证验收、交货期验收、物资数量验收、物资质量验收、配件、专用工具、产品图纸手册和操作维护手册及价格验收等工作。物资验收应以采购合同为依据,验收工作应由相关采购人员和库存管理人员共同完成。必要时,应邀请技术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和维修负责人共同验收。
验收检查的程序如下:验收准备→测试→储存→记录过程。
61、材料储存
根据待保存物资的特点,结合当地的客观条件,补充必要的措施,以适应储存环境和制定管理办法。实验室的试剂、药品和低值易耗品,应由实验室交实验室保管和管理,同时实验室应定期向仓库管理人员汇报保存情况。仓库物资管理的要点有:1:
(1)数量准确:对进场材料要进行计量,并在材料登记卡上登记、签字。要做到账卡一致,数量准确。
(2)明确规格,固定位置:库存物资要按类别和规格存放,标识清楚,做到不脏不乱;精密仪器设备和贵重物资专库加锁;小件物资要五五分放便于清点,大批物资分批存放整齐;易燃易爆、剧毒药品,要按规定双人双锁分库保管;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外购物资要严格分开。物资配送的原则是先仓先用。
(3)库房整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资料摆放整齐美观,用 "分区分类、四级定位、一卡通、五五摆放 "的科学方法管理。
(4) 认真管理好仓库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根据物料的性能特点和气候特点开关门窗,使用各种可以控制和调节温度和湿度的设备,使物料保持最佳的环境。
(5)防霉、防虫、防鼠工作要经常化,必要时使用药剂防霉、杀虫、灭鼠。
(6)做好防火、防水、防盗工作,下班时要停止用电、停止用火并关好门窗,特别注意有自燃条件的物品能否自燃,防止火灾的发生,如果安装了防盗报警器应检查其是否工作正常。
(7)盘点仓库物资,定期对库存物资进行检查盘点,如有物资短缺或损坏、变质、报废、失效等要注明盘点数量,同时列入待处理财产。同时查明损失原因和责任,经厂长批准后,按原因和责任处理销账。
62、污水处理厂安全管理
应遵循以下原则
a)污水处理厂在日常运行维护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必须认真贯彻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方针,为各项工作创造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为职工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做到安全文明生产。
b) 污水处理厂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安全教育, 防止事故的发生。
c)污水处理厂除贯彻执行上述规定外,还必须同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有关职业安全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d)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要落实责任制,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负全面领导责任。并建立以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委员会。
e)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企业员工必须认真履行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f)全厂职工,包括合同工、临时工都要牢固树立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思想,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做好安全保卫和安全防范工作。
g) 新进厂工人和厂内岗位调动人员必须经厂方安全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生产岗位。必须经厂方培训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操作。
h) 上班前不得饮酒,上班前必须按照岗位规定佩戴劳动防护用品。
i) 工作期间,必须坚守岗位,未经领导批准,不得将工作交由他人代替。
j) 所有变更,包括工艺变更、设备变更、管理变更、操作人员变更,都必须对参与变更的人员进行变更培训,以确保变更后的安全操作。
k) 所有机械设备的转动部位必须设置完好的防护装置或防护栏,操作人员在操作或接近这些部位时,必须防止头发、衣服和袖口被勒伤。高压变配电室等区域应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l) 所有水池走道都应设置保护栏杆,雨、雪、冰气候时应特别注意防止滑入水池。
m) 设备的各种保护装置、报警装置必须齐全、准确、灵敏、有效方可使用。
n) 车间内外的生产区域应保护整洁,确保安全通道和安全门畅通无阻。
o) 消防栓、消防水带、灭火器、氯气检测仪、氯气吸收装置、防毒面具、手套、急救用品等各类安全设施应保持性能良好,不得随意移动,使用后应及时补充,以备不时之需。
p) 各种机动车辆在厂区主干道上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 20 公里,进出大门和厂区的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 5 公里。
q)连续生产岗位职工要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非连续作业岗位职工下班时要切断电源、火源、气源,整理好现场,关好门窗,确保现场安全后方可离开。
r) 发生事故时,应立即按事故预案处理,事故预案未包括的,按近期同类事故预案处理,如发生人身事故,应立即抢救,保护现场,并及时向厂方报告。未经事故调查组同意,不得擅自进行事故清理工作。发生轻微事故,厂方应在 4 小时内向公司报告,发生重大事故或死亡事故,厂方应立即向公司主管副总经理口头报告。
s)来厂参观、考察的客人或团体,应经公司同意,由厂方专人陪同,每位客人进厂必须佩带参观卡,出厂交回参观卡,登记参观进出厂时间。进厂要与门卫工作电话联系,经接待员同意后领取访客证进厂,做好工作后由接待员在访客证上签名,交回访客证,由门卫核实后离厂。
t) 各业务管理部门,如:环保、工劳、消防、供电、新闻媒体等专业检查人员到厂检查时,应经公司批准发给检查证,注明检查专业,由厂部相关专业人员接待、报告并陪同检查。
u) 工厂应通过公司与外界建立工作关系,并依靠公司预防和控制外界对工厂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v)对全厂职工,每个人的生产责任范围内的安全责任同时由该人承担,做到既管生产又管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就是安全管理制度,厂长对全厂的安全负总责,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操作人员负具体安全责任。
w)全厂在生产工作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如实填写报告,安全隐患采用一事一表,一式两份,存档一份,样表见附录三10-1-1提出整改意见,由分管厂长助理组织实施并验收销案。对本厂难以解决的重大隐患,要向公司分管副总经理作专题汇报,协助公司开展专项检查和技术鉴定,制定整改计划,落实并验收销案。
十)厂内调查处理的小事故(凡未造成污水处理全流停产及直接经济损失1000元以下的生产事故和轻伤造成损失2天以上3天以下的为小事故)其它事故均上报公司处理。
y)事故发生后,无论事故大小,厂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填写《事故登记表》(见附录三,样表10-1-2),小事故由厂填写《安全事故调查报告》(见附录三,样表10-1-3)、并做好事故的善后工作,以及对责任人的处分,存档并抄报公司,较大事故由厂方负责填写《安全事故调查报告》,按公司要求填写《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并上报公司。安全事故调查报告》,按公司指示处理事故。
63、使用 PAM 管理条例
PAM 定点密封存放;PAM 应有明显标识;运输、储存和配料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防护设备。
64、液氯使用管理规定
液氯的使用应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a、使用氯气必须获得公安、劳动、环保等部门的批准。
b、使用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
c. 使用场地应按下表配备维修设备。
d. 使用场地时应根据下表配备防护装备。
e.工作前,应在氯化室强制通风 5-10 分钟,使车间空气中的氯含量低于最高允许浓度 1mg/m3。
f.氯气接口处的连接垫圈应使用石棉板、石棉橡胶板、氟塑料、石墨浸渍石棉绳等材料。严禁使用橡胶垫圈。
g.气瓶必须有技术检验证书,且在有效期内。
h.气瓶必须称重并安装隔膜压力表、调节阀和其他装置。
i、严禁将油、棉纱等易燃物品与氯气瓶附近易发生反应的物品接触。
j.连接气瓶应使用退火铜管,紫钢管应经耐压试验合格。
如果管道堵塞,应该用钢丝疏通,不允许用水冲洗。
k、使用专用的气瓶开启扳手,开启瓶阀时应缓慢操作,不得用力过猛或强行关闭,不得用锤子敲打或用开水烫; l、操作完毕后必须立即关闭气瓶。
l、操作结束后必须立即关闭瓶阀,操作中如遇停电,立即关闭瓶阀,避免回水; m、气瓶不允许露天存放。
m、气瓶严禁露天存放,不得在阳光下曝晒,不得靠近热源,应存放在专用仓库内。
n、空瓶和满瓶必须列出清单,分开放置,禁止混放。
o.满瓶的储存期不得超过三个月。
p.500Kg 和 1000Kg 钢瓶应水平放置,留出通道,搬运时必须戴好瓶盖、防震圈,严禁撞击。
q.应及时消除泄漏点和设备,发生氯气泄漏时,应立即撤离无关人员,抢救中毒人员,抢修抢险人员必须佩戴有效的防护口罩,应立即强制通风或开启氯气抽吸装置,降低氯气污染浓度;以及
r.应定期检查并按时更换防护设备。
65、废物判断原则
判定防护用品的报废应遵循以下原则:不符合国家标准或专业标准;不符合上级劳动保护检验机构按照有关标准和规定所规定的功能指标。在使用或保管期间被损坏,或超过有效使用期限,经检验不符合原规定的有效防护功能最低指标的。
66、判断程序结束
劳动防护用品的报废程序是:企业安全技术机构每年对本企业的劳动防护用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样检查,需要进行技术鉴定的送国家授权的劳动防护用品检验站检验。并对劳动防护用品作出处理决定。劳动防护用品报废后禁止作为劳动防护用品使用。
67、厂长(经理)安全职责
a) 企业对安全生产全面负责,牢固树立 "安全第一 "的思想。
b) 严格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接受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
c) 建立并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d)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专门管理机构,充实专职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定期听取安全工作汇报,决定安全工作的重要奖惩措施。
e)主持召开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本单位无法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要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交报告。
f)审定安全生产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安全生产目标。发布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技术规程、岗位操作法。审批重大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切实保证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状况和劳动者的劳动条件。
g) 坚持安全生产 "五同时 "原则,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h) 企业内部各级承包合同以及与外单位的承包合同,必须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要求和安全技术指标等规定,并认真考核执行情况。
i) 重大事故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立即上报。事故处理要坚持 "四不放过 "的原则(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不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不受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j)副厂长(副经理)在厂长(经理)指定的工作范围内对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k)检查考核同级副职及所属单位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l)厂长(经理)不在时,代理人员应履行厂长(经理)的安全生产职责。
m)每年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安全生产和工业卫生情况。
68.工人的安全职责:
a)参加安全活动,学习安全技术知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b)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接班前必须认真检查本岗位的设备和安全设施以及工作、仪表是否齐全完好。
c) 遵守纪律,精心操作,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安全技术规程和操作法。记录清楚、真实、整洁,保持工作场所清洁。
d)及时检查,准确分析、判断和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e)精心维护设备,发现异常应妥善处理,及时报告,并认真做好记录。
f) 正确使用和妥善保管各种劳动保护用品、器具、防护和消防设备。
g) 不违章作业,劝阻或制止他人违章作业;有权拒绝执行违章指挥,并及时向领导报告。
69、工艺管道系统
包括污水管道、自来水管道、污泥管道、压缩空气管道和化学加药管道及其管道系统上的控制闸门和阀门。
70、工艺管道系统的日常检查
内容包括:管线是否有渗漏现象;闸阀是否有效,特别是电动闸门是否受潮失灵;管线的支护和固定情况;管线系统防腐是否良好;自流管线应打开井盖检查淤积情况。
71. 加工管道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包括:
a) 管道、支撑和固定系统的日常清洁。
b)拧紧管道和支撑固定系统;
c) 润滑。
d) 管道系统以及支撑和固定系统的防腐保护;以及
e) 必要时疏浚雨水管道。
大修工艺管道系统:
根据计划和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管道系统,检修或更换管道、支架、闸门和阀门等。
72、雨水和污水收集系统
雨水系统指污水处理厂范围内的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井和雨水收集管道;污水系统指污水处理厂范围内的污水收集系统。
雨水、污水收集系统日常巡查工作包括:收集管道淤泥深度;雨水收集井和污水收集井井盖及井身完好情况;管道锈蚀情况。
雨水和污水收集系统日常维护工作包括:管道清淤;雨水收集井和污水检查井破损井盖更换。
73、固体废物管理
应遵循减少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原则。
污水处理厂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定:生活固体废弃物集中堆放(垃圾箱),送当地环卫所集中收集处理;本厂污水管道清淤产生的淤泥应送至进水泵房的吸水池;清淤淤泥在运输过程中防止污染环境;。
| 膦酸盐抗垢剂、缓蚀剂和螯合剂 | |
|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 (ATMP) | 化学文摘社编号:6419-19-8 |
| 1-羟基亚乙基-1,1-二膦酸 (HEDP) | 化学文摘社编号:2809-21-4 |
| 乙烯二胺四(亚甲基膦酸) EDTMPA(固体) | 化学文摘社编号 1429-50-1 |
| 二乙三胺五(亚甲基膦酸)(DTPMPA) | 化学文摘社编号 15827-60-8 |
| 2-膦酸丁烷-1,2,4-三羧酸 (PBTC) | 化学文摘社编号:37971-36-1 |
| 2-羟基磷酰基乙酸(HPAA) | 化学文摘社编号:23783-26-8 |
| 六亚甲基二胺四(亚甲基膦酸) HMDTMPA | 化学文摘社编号:23605-74-5 |
| 聚氨基聚醚亚甲基膦酸(PAPEMP) | |
| 双(六亚甲基三胺五(亚甲基膦酸)) BHMTPMP | 化学文摘社编号 34690-00-1 |
| 羟乙基氨基二亚甲基膦酸 (HEMPA) | 化学文摘社编号:5995-42-6 |
| 膦酸盐 | |
|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四钠盐 (ATMP-Na4) | 化学文摘社编号:20592-85-2 |
|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五钠盐 (ATMP-Na5) | 化学文摘社编号:2235-43-0 |
| 1-羟基亚乙基-1,1-二膦酸单钠盐 (HEDP-Na) | 化学文摘社编号:29329-71-3 |
| (HEDP-Na2) | 化学文摘社编号:7414-83-7 |
| 1-Hydroxy Ethylidene-1,1-Diphosphonic Acid 四钠盐 (HEDP-Na4) | 化学文摘社编号:3794-83-0 |
| 1-羟基亚乙基-1,1-二膦酸钾盐 (HEDP-K2) | 化学文摘社编号 21089-06-5 |
| 乙烯二胺四(亚甲基膦酸)五钠盐 (EDTMP-Na5) | 化学文摘社编号:7651-99-2 |
| 二乙三胺五(亚甲基膦酸)七钠盐 (DTPMP-Na7) | 化学文摘社编号:68155-78-2 |
| 二乙三胺五(亚甲基膦酸)钠盐 (DTPMP-Na2) | 化学文摘社编号 22042-96-2 |
| 2-膦酸丁烷-1,2,4-三羧酸钠盐 (PBTC-Na4) | 化学文摘社编号:40372-66-5 |
| 六亚甲基二胺四(亚甲基膦酸)钾盐 HMDTMPA-K6 | 化学文摘社编号:53473-28-2 |
| 部分中和的双六亚甲基三胺五亚甲基膦酸钠盐 BHMTPH-PN(Na2) | 化学文摘社编号:35657-77-3 |
| 聚羧基祛垢剂和分散剂 | |
| 聚丙烯酸 (PAA) 50% 63% | 化学文摘社编号 9003-01-4 |
| 聚丙烯酸钠盐 (PAAS) 45% 90% | 化学文摘社编号 9003-04-7 |
| 水解聚马来酸酐 (HPMA) | 化学文摘社编号:26099-09-2 |
| 马来酸与丙烯酸的共聚物(MA/AA) | 化学文摘社编号:26677-99-6 |
| 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烷磺酸共聚物(AA/AMPS) | 化学文摘社编号 40623-75-4 |
| TH-164 磷羧酸(PCA) | 化学文摘社编号:71050-62-9 |
| 可生物降解的阻垢剂和分散剂 | |
| 聚环氧丁二酸钠(PESA) | 化学文摘社编号:51274-37-4 |
| 化学文摘社编号 109578-44-1 | |
| 聚天门冬氨酸钠盐 (PASP) | 化学文摘社编号:181828-06-8 |
| 化学文摘社编号:35608-40-6 | |
| 杀菌剂和杀藻剂 | |
| 苯扎氯铵(十二烷基二甲基苯扎氯铵) | 化学文摘社编号:8001-54-5、 |
| 化学文摘社编号:63449-41-2、 | |
| 化学文摘社编号:139-07-1 | |
| 异噻唑啉酮 | 化学文摘社编号:26172-55-4、 |
| 化学文摘社编号:2682-20-4 | |
| 四羟甲基硫酸磷(THPS | 化学文摘社编号:55566-30-8 |
| 谷氨酸醛二乙二醇 | 化学文摘社编号 111-30-8 |
| 缓蚀剂 | |
| 甲苯三唑钠盐(TTA-Na) | 化学文摘社编号:64665-57-2 |
| 甲苯三唑(TTA) | 化学文摘社编号:29385-43-1 |
| 1,2,3-苯并三唑钠盐(BTA-Na) | 化学文摘社编号 15217-42-2 |
| 1,2,3-苯并三唑 (BTA) | 化学文摘社编号:95-14-7 |
| 2-巯基苯并噻唑钠盐(MBT-Na) | 化学文摘社编号 2492-26-4 |
| 2-巯基苯并噻唑(MBT) | 化学文摘社编号 149-30-4 |
| 氧气清除器 | |
| 环己胺 | 化学文摘社编号:108-91-8 |
| 吗啉 | 化学文摘社编号 110-91-8 |
| 其他 | |
| 二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 | 化学文摘社编号:1639-66-3 |
| 乙酰氯 | 化学文摘社编号 75-36-5 |
| TH-GC 绿色螯合剂(谷氨酸,N,N-二乙酸,四钠盐) | 化学文摘社编号 5198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