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涂料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在当今的涂料领域,根据其形态的不同,主要可分为三类:有机溶剂涂料、水性涂料和粉末涂料。
(1) 有机溶剂型涂料:光鲜背后的隐忧
有机溶剂型涂料是使用有机溶剂作为稀释剂制备而成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有机溶剂型涂料已成为一种集高装饰性、长效保护性、多功能性和多样性于一体的新型建筑材料。有机溶剂型涂料在现代工业繁荣、现代国防建设以及信息技术、生物化学和新材料等尖端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在航空航天工业中,飞机的机身涂层需要具有优异的耐候性和防护性。有机溶剂型涂料可以有效抵抗高海拔极端环境对飞机机身材料的侵蚀。在海洋资源开发中,近海钻井平台和船体的保护涂层离不开有机溶剂基涂料的帮助,因为它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和耐腐蚀性。
然而,这种涂料在成膜阶段存在严重的缺点。涂料涂刷后,溶剂会在挥发过程中蒸发到大气中。大多数有机溶剂都含有有毒成分,对人体健康构成直接威胁。据相关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在一些传统工业聚集区,使用有机溶剂型涂料过程中挥发的溶剂对周围空气质量的影响范围可达数公里,导致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显著增加。此外,溶剂完全挥发后,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无端浪费,还会造成能源的大量损耗。在提倡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这无疑成为发展的巨大瓶颈。
(2) 粉末涂料:优势与局限并存
粉末涂料由固体树脂与颜料、填料和添加剂混合制成固体粉末。粉末涂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空气为稀释剂,以微小粉末的形式存在,因此很容易在空气中分散。粉末涂料的应用方法非常灵活,可以采用静电喷涂、滚涂和喷淋等多种工艺。例如,在金属家具制造业中,静电粉末涂料可以将粉末均匀地附着在金属表面,形成光滑、附着力强的涂层。此外,还可回收 100% 的过喷粉末,大大提高了材料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从涂膜性能来看,粉末涂料具有附着力好、耐候性能优异、硬度和耐磨性高、耐腐蚀性能优异等诸多优点。它们还能在整个生产和使用周期内实现 VOC 零排放,是环保涂料的典范。
然而,粉末涂料的缺点也不容忽视。在生产和喷涂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尽管现有除尘技术不断发展,但仍难以实现完全净化。一些超细粉尘会逸散到大气中,对空气质量造成不利影响。以一家大型粉末涂料生产厂家为例。尽管配备了先进的除尘设备,但每年仍会排放一定量的超细粉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周边地区的颗粒物污染。此外,粉末涂料的固化过程需要较高的温度,这意味着较高的能耗。同时,粉末涂料在非金属基材、超大金属部件和形状复杂的金属部件上的应用也面临着许多技术挑战。例如,在一些大型雕塑艺术品的表面涂装中,由于其形状复杂且多为非金属材料,粉末涂料很难均匀附着并形成理想的涂装效果。
(3) 水性涂料:潜力与挑战并存
水性涂料使用水作为分散介质或溶剂。根据所用粘合剂的不同,水性涂料又可分为合成树脂水性涂料和基于矿物质和天然物质的天然水性涂料。它们的最大优点是成本低。与有机溶剂型涂料相比,水性涂料更加安全,不会造成易燃或爆炸的危险,而且可以直接在潮湿的环境中使用。无论是喷涂、刷涂还是电泳涂装,它们都易于控制,适用于各种材料和形状的物体。它们受涂层方法和固化条件的限制相对较少。例如,在室内装饰领域,水性涂料被广泛用于墙面涂刷。其良好的透气性使墙面不易起泡或发霉,对基层含水率的宽松要求也降低了施工难度。
然而,用水作为水性涂料的原料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水的蒸发速度较慢,这意味着水性涂料需要较高的干燥温度或较长的干燥时间,从而增加了能耗。根据实验数据,在相同的涂装面积下,水性涂料的干燥时间可能比有机溶剂涂料的干燥时间长 30% - 50%。此外,水性涂料对喷房内的湿度很敏感。当相对湿度超过 85% 时,表面干燥的速度会明显减慢。当湿度饱和时(I>90%),漆膜甚至会流淌,严重影响涂装效果。因此,使用水性涂料需要良好的空气循环系统,并严格控制喷房内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此外,在装饰性较强的情况下,如高档汽车的外部涂装或高档电子产品的外壳涂装,水性涂料目前还难以达到有机溶剂型涂料所表现出的精细装饰效果。
2.漆膜形成的奥秘:物理和化学的协同作用
涂料的成膜或固化过程主要是指涂料涂到固体表面后,随着溶剂的蒸发和交联固化反应的进行,从液态变成固态薄膜的过程。
溶剂型涂料、水性涂料和粉末涂料这三种主要涂料都具有物理成膜能力。不过,粉末涂料的物理成膜方法与其他两种有很大不同。粉末涂料主要通过静电吸引或热能附着在基材表面。然后,将粉末涂料加热到熔化温度以上,此时熔融聚合物粘合剂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流动并流平。冷却后,形成一层固体漆膜。例如,在金属门窗的粉末喷涂工艺中,首先通过静电喷枪将粉末均匀地吸附在门窗表面,然后送入高温固化炉。经过加热熔化、流平、冷却等一系列步骤,最终形成光滑闪亮、具有良好防护性能的涂层。
另一方面,水性涂料和含有机溶剂涂料的物理成膜主要取决于溶剂的蒸发。在此过程中,乳液的颗粒聚集在一起,发生变形并逐渐密集排列。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颗粒会相互扩散和融合,最终形成一层连续的固体薄膜。以水性乳胶漆为例。涂刷墙面后,水分开始慢慢蒸发,乳液颗粒逐渐聚集在一起。当干燥到一定程度时,颗粒会相互融合,形成致密的涂膜。
值得一提的是,水性涂料和有机溶剂涂料也可以通过活性基团间的化学反应进行化学成膜,形成具有交联网络结构的涂膜。这种化学成膜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涂膜的性能指标,如硬度、耐磨性、耐化学性等。例如,在一些高性能工业涂料中,通过特殊的化学交联反应形成高度交联的网络结构,从而在恶劣的工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防护性能。
3.涂料行业的未来方向:创新驱动变革与突破
综上所述,对主流涂料的发展现状和成膜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清晰地揭示涂料行业的现状和挑战。虽然水性涂料和粉末涂料在环保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由于各自的局限性,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有机溶剂型涂料的主导地位。
虽然有机溶剂型涂料具有优异的性能,但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亟待解决。未来,科研人员应重点改进制备工艺和成膜方法,探索使用低毒或无毒的有机溶剂替代品,优化成膜过程中的溶剂回收和循环利用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例如,一些科研机构正试图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开发新的有机溶剂配方,以降低溶剂的挥发性和毒性,同时提高溶剂在成膜过程中的利用率。
水性涂料是环保涂料的重要代表,但由于其无法满足高装饰性要求,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因此,未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对水性涂料的改性上,通过引入新的功能性添加剂和优化树脂结构,提高其装饰性能,使其在高装饰性应用领域大显身手。例如,通过添加纳米级颜料和填料,可以提高水性涂料的色彩鲜艳度和光泽度,同时还能增强涂膜的硬度和耐磨性。
在粉末涂料方面,首要任务是攻克粉尘处理的技术难关,开发更高效的除尘设备和工艺,确保生产和涂装过程中的粉尘排放达到较低水平。同时,优化粉末涂料的制备工艺,降低固化温度,减少能耗,扩大其在非金属基材、超大型金属零件和形状复杂的金属零件上的应用范围。例如,使用新型低温固化剂可以降低粉末涂料的固化温度,减少能耗。此外,还开发了特殊的预处理工艺,以提高粉末涂料在非金属基材上的附着力。
总之,涂料行业正处于创新发展的十字路口。只有不断突破技术瓶颈,解决现有问题,才能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的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建筑、工业、交通等众多领域提供更优质、更环保、更高性能的涂料产品。
立即联系我们!
如果您需要光引发剂价格,请在下表中填写您的联系信息,我们通常会在 24 小时内与您联系。您也可以给我发电子邮件 info@longchangchemical.com 请在工作时间(UTC+8 周一至周六,上午 8:30 至下午 6:00)或使用网站即时聊天工具获得及时回复。
| 光引发剂 TPO | 化学文摘社编号 75980-60-8 |
| 光引发剂 TMO | cas 270586-78-2 |
| 光引发剂 PD-01 | 化学文摘社编号 579-07-7 |
| 光引发剂 PBZ | 化学文摘社编号 2128-93-0 |
| 光引发剂 OXE-02 | cas 478556-66-0 |
| 光引发剂 OMBB | 化学文摘社 606-28-0 |
| 光引发剂 MPBZ (6012) | CAS 86428-83-3 |
| 光引发剂 MBP | 化学文摘社编号 134-84-9 |
| 光引发剂 MBF | 化学文摘社编号 15206-55-0 |
| 光引发剂 LAP | 化学文摘社编号 85073-19-4 |
| 光引发剂 ITX | CAS 5495-84-1 |
| 光引发剂 EMK | 化学文摘社编号 90-93-7 |
| 光引发剂 EHA | 化学文摘社编号 21245-02-3 |
| 光引发剂 EDB | CAS 10287-53-3 |
| 光引发剂 DETX | 化学文摘社编号 82799-44-8 |
| 光引发剂 CQ / 樟脑醌 | 化学文摘社编号 10373-78-1 |
| 光引发剂 CBP | 化学文摘社编号 134-85-0 |
| 光引发剂 BP / 二苯甲酮 | 化学文摘社编号 119-61-9 |
| 光引发剂 BMS | 化学文摘社 83846-85-9 |
| 光引发剂 938 | 化学文摘社编号 61358-25-6 |
| 光引发剂 937 | CAS 71786-70-4 |
| 光引发剂 819 DW | cas 162881-26-7 |
| 光引发剂 819 | cas 162881-26-7 |
| 光引发剂 784 | cas 125051-32-3 |
| 光引发剂 754 | CAS 211510-16-6 442536-99-4 |
| 光引发剂 6993 | 化学文摘社编号 71449-78-0 |
| 光引发剂 6976 | cas 71449-78-0 89452-37-9 108-32-7 |
| 光引发剂 379 | cas 119344-86-4 |
| 光引发剂 369 | cas 119313-12-1 |
| 光引发剂 160 | 化学文摘社编号 71868-15-0 |
| 光引发剂 1206 | |
| 光引发剂 1173 | 化学文摘社编号 7473-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