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V 油墨固化和 EB 油墨固化有什么区别?
同样都是电磁波射线的 UV 紫外线和 EB 电子射线固化,与 IR 红外线加热固化的方法不同,虽然 UV(紫外线)和 EB(电子束)两者的电磁波波长不同,都能使媒染剂在油墨中发生化学重组,即聚合物交联作用,形成瞬间固化。IR 红外线是对油墨的加热,其产生的多重性包括少数溶剂或水的蒸发干燥、油墨的软化加热、流动性增大的渗透吸收干燥,以及油墨表面因加热而产生的空气表面氧化干燥,再加上部分树脂、高分子油脂在加热下的重合化学固化,是多重加热和分散部分干燥的综合固化效果,而没有单一的完全固化效果。如溶剂型油墨 100% 受风力扰动促使溶剂蒸发固化就不同。
UV 固化与 EB 不同,UV 固化是因为 UV 射线的穿透率非常有限,比如 4 ~ 5μ 的油墨涂层厚度,就需要慢速、高能量的 UV 光来固化,不能像平面印刷那样以每小时 12000 次、15000 次的高速运转来做固化,否则穿透力不够导致表层固化,内层仍处于液态像煎鸡蛋一样,最后可能再溶解表层,结果是粘连失败。而且紫外线对各色油墨的穿透力有很大差异,可以轻易穿透品红 Magenta、蓝色 Cyan 油墨层,但会被黄色 Yellow 和黑色 Black 油墨层吸收很多,或被白色油墨表层反射很多。因此,在印刷彩色墨层迭印顺序时,UV 固化会产生相当大的变数,如果吸收 UV 光或黄色油墨在固化表层时,红色、蓝色油墨的底层容易产生固化不充分,相反,红色、蓝色油墨在上层,黄色、黑色油墨在下层,则更容易做到完全固化,否则,每种颜色必须按每种颜色的印刷顺序,每种颜色单独做一次固化。EB 电子射线固化不仅没有颜色固化的差异,而且穿透力特别强,包括纸介质、塑料等都可以穿透,还可以做到双面印刷的一次性双面穿透固化。
此外,白色打底油墨在 UV 光下强制固化时,由于 UV 光的反射非常棘手,但 EB 射线则不必考虑其穿透性,这是 EB 固化优于 UV 的地方。但 EB 固化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作用表面必须处于 "无氧 "状态,才能有足够的效率,如果在空气中用 UV 做照射固化,EB 必须增强十倍以上的功率才能做到,而其电磁辐射一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操作,必须有非常严格的安全防护才可以,如增强十倍就不能合理操作了,所以解决的办法只有在固化室内充入氮气驱走氧气,减少氧气对 EB 射线交联效果的干扰,达到高效固化的目的。事实上,在半导体行业中,当镀膜层被迫作用时,也多是在无氧氮气室内进行紫外光成像曝光工作。因此EB射线只适用于薄纸派、塑料派的卷筒固化涂层和印刷油墨层,并不适合印刷油墨的固化工作,在有咬纸链爪带动的制叶机上,UV紫外线在有氧条件下的操作性较大,但目前很少有人采用无氧固化,做印刷油墨或上光涂层的固化工作。
UV 油墨和 EB 油墨的区别对户外喷漆行业的影响?
从业者之所以如此关注行业的新变化,最重要的原因是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行业内部在发展方面出现新的状况,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竞争甚至导致行业内部新的洗牌,因为对于新技术,从业者出于各种原因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
在UV喷绘行业中,新出现的UV平板喷绘对于一些老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接受程度可能并没有那么高,因为这些喷绘行业的从业者可能在喷绘技术人员、技术设备方面都花费了不少的资金,而且资金的周转和人员的流动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他们来说接受这些新技术还需要时间。但是也有一些因为这种新技术的出现而选择投入到UV喷绘行业的新投资者,他们会选择比较先进的新技术,这样就会对原有的经营者造成冲击,而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除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外,还有一些我们没有触及到的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这个行业的发展。
UV喷绘 uv喷绘虽然对从业者的影响是最大的,但其实消费者的生活也要受到影响,有了UV喷绘无疑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长远来看,随着科技的发展,UV喷绘的出现对于行业本身来说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UV 印刷中油墨的选择,无论是对于机器,还是对于最终产品,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研究市场上的主流油墨,我们发现 2 种较为知名的油墨,一种(UV 油墨)是当下非常流行的应用,另一种(EB 油墨)则是较为新型的油墨应用。
1、UV 油墨:UV(紫外线固化)油墨是利用不同波长和能量的紫外线照射下,使油墨连接料中的单体聚合成聚合物,从而使油墨成膜并干燥的油墨,UV油墨也属于油墨,作为油墨,它们必须具有艳丽的色彩(特殊情况除外)、良好的印刷适性、适宜的固化和干燥速度,同时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并具有耐磨、耐腐蚀、耐候性等特点。
UV油墨是一种不含溶剂、干燥速度快、光泽度好、色彩鲜艳、耐水性好、耐溶剂性好、耐磨性好的油墨,目前UV油墨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油墨技术,其污染物排放几乎为零,需要注意的是UV油墨中的水性UV油墨是目前UV油墨领域研究的新方向,因为普通UV油墨中的预聚物粘度一般都很大、需要添加活性稀释剂稀释,而目前使用的稀释剂丙烯酸酯类都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刺激性和毒性,因此在开发低粘度预聚物和低毒性稀释剂的同时,另一个发展方向就是研究水性 UV 油墨,即用水和乙醇作为稀释剂,目前水性 UV 油墨已经开发成功,并在一些印刷企业得到了应用。
2、EB油墨:具有无挥发性溶剂、无VOC、对操作者健康危害小、气味小、无光引发剂、可在线直接干燥、可在线作业等优点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与UV油墨相比,EB油墨不需要光引发剂,固化速度更快、固化更彻底、气味更小,这就增加了EB油墨的发展空间,因此EB油墨随着EB油墨材料和配套设备价格的降低和配方设计的进一步成熟,必将成为一种实用型、经济型油墨得以大力推广。
如今 EB 油墨在软包装印刷中的应用呈增长趋势,EB 油墨的优越性能和高生产效率,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相信 EB 油墨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成为未来新型环保油墨中的重要品种。
紫外线单体 同系列产品
| 聚硫醇/聚硫醇 | ||
| DMES 单体 | 双(2-巯基乙基)硫醚 | 3570-55-6 |
| DMPT 单体 | THIOCURE DMPT | 131538-00-6 |
| PETMP 单体 | 7575-23-7 | |
| PM839 单体 | 聚氧(甲基-1,2-乙二基) | 72244-98-5 |
| 单官能团单体 | ||
| HE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 2-羟乙基酯 | 868-77-9 |
| HP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羟丙酯 | 27813-02-1 |
| THFA 单体 | 丙烯酸四氢糠酯 | 2399-48-6 |
| HDCPA 单体 | 氢化双环戊烯丙烯酸酯 | 79637-74-4 |
| DCP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二氢双环戊二烯酯 | 30798-39-1 |
| DCPA 单体 | 丙烯酸二氢双环戊二烯酯 | 12542-30-2 |
| 二氯丙烯酰亚胺单体 | 甲基丙烯酸二环戊氧基乙酯 | 68586-19-6 |
| DCPEOA 单体 | 丙烯酸二环戊烯基氧基乙基酯 | 65983-31-5 |
| NP-4EA 单体 | (4) 乙氧基化壬基酚 | 50974-47-5 |
| LA 单体 | 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 | 2156-97-0 |
| THF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四氢糠酯 | 2455-24-5 |
| PHEA 单体 | 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 | 48145-04-6 |
| L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月桂酯 | 142-90-5 |
| IDA 单体 | 丙烯酸异癸酯 | 1330-61-6 |
| IBO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 | 7534-94-3 |
| IBOA 单体 | 丙烯酸异冰片酯 | 5888-33-5 |
| EOEOEA 单体 | 2-(2-乙氧基乙氧基)丙烯酸乙酯 | 7328-17-8 |
| 多功能单体 | ||
| DPHA 单体 | 29570-58-9 | |
| DI-TMPTA 单体 | 二(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 | 94108-97-1 |
| 丙烯酰胺单体 | ||
| ACMO 单体 | 4-丙烯酰基吗啉 | 5117-12-4 |
| 双功能单体 | ||
| PEGDMA 单体 | 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 25852-47-5 |
| TPGDA 单体 | 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 | 42978-66-5 |
| TEGDMA 单体 | 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 109-16-0 |
| PO2-NPGDA 单体 | 丙氧基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 | 84170-74-1 |
| PEGDA 单体 | 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 26570-48-9 |
| PDDA 单体 | 邻苯二甲酸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 |
| NPGDA 单体 | 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 | 2223-82-7 |
| HDDA 单体 | 二丙烯酸六亚甲基酯 | 13048-33-4 |
| EO4-BPADA 单体 | 乙氧基化 (4) 双酚 A 二丙烯酸酯 | 64401-02-1 |
| EO10-BPADA 单体 | 乙氧基化 (10) 双酚 A 二丙烯酸酯 | 64401-02-1 |
| EGDMA 单体 |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 97-90-5 |
| DPGDA 单体 | 二丙二醇二烯酸酯 | 57472-68-1 |
| 双-GMA 单体 | 双酚 A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 1565-94-2 |
| 三官能单体 | ||
| TMPTMA 单体 | 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 | 3290-92-4 |
| TMPTA 单体 | 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 | 15625-89-5 |
| PETA 单体 | 3524-68-3 | |
| GPTA ( G3POTA ) 单体 | 丙氧基三丙烯酸甘油酯 | 52408-84-1 |
| EO3-TMPTA 单体 | 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乙氧基化物 | 28961-43-5 |
| 光阻单体 | ||
| IPAMA 单体 | 2-异丙基-2-金刚烷基甲基丙烯酸酯 | 297156-50-4 |
| ECPMA 单体 | 1-乙基环戊基甲基丙烯酸酯 | 266308-58-1 |
| ADAMA 单体 | 1-金刚烷基甲基丙烯酸酯 | 16887-36-8 |
| 甲基丙烯酸酯单体 | ||
| TBAEMA 单体 | 2-(叔丁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 | 3775-90-4 |
| NB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正丁酯 | 97-88-1 |
| ME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 2-甲氧基乙酯 | 6976-93-8 |
| i-B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 | 97-86-9 |
| EH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 2-乙基己酯 | 688-84-6 |
| EGDMP 单体 | 乙二醇双(3-巯基丙酸酯) | 22504-50-3 |
| EEMA 单体 | 2-甲基丙-2-烯酸 2-乙氧基乙酯 | 2370-63-0 |
| DMAE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 N,M-二甲基氨基乙酯 | 2867-47-2 |
| DEAM 单体 | 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 | 105-16-8 |
| CH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环己基酯 | 101-43-9 |
| BZ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苄酯 | 2495-37-6 |
| BDDMP 单体 | 1,4-丁二醇二(3-巯基丙酸酯) | 92140-97-1 |
| BDDMA 单体 | 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 2082-81-7 |
| A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烯丙酯 | 96-05-9 |
| AAEM 单体 | 甲基丙烯酸乙酰乙酰氧基乙基酯 | 21282-97-3 |
| 丙烯酸酯单体 | ||
| IBA 单体 | 丙烯酸异丁酯 | 106-63-8 |
| EMA 单体 | 甲基丙烯酸乙酯 | 97-63-2 |
| DMAEA 单体 | 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 | 2439-35-2 |
| DEAEA 单体 | 2-(二乙基氨基)乙基丙-2-烯酸酯 | 2426-54-2 |
| CHA 单体 | 丙-2-烯酸环己基酯 | 3066-71-5 |
| BZA 单体 | 丙-2-烯酸苄酯 | 2495-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