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对 尿囊素 逐年增加。尿囊素的化学合成方法于 20 世纪 40 年代在国外出现。但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日本和西德才将其投入工业生产。国内尿囊素合成的发展起步较晚,研发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实现了中试或批量生产。由于生产厂家少,市场极为紧俏。由于尿囊素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尿囊素衍生物种类繁多,用途广泛。直到今天,尿囊素及其衍生物仍在继续开发。
Allantoin其化学名称为 1-脲-间二氮烯-[2,4];乙醛四氮杂环戊二烯;(2,5-二氧代二苯-4-间二氮戊基)脲;5-脲海因等。属于咪唑杂环化合物,分子式为 C4H6N4O3其分子量为 158.12 克/摩尔。尿囊素是一种晶体或结晶粉末,颜色介于无色和白色之间,无臭无味。尿囊素的熔点范围为 220 ~ 238 ℃。尿囊素不溶于水、乙醇、乙醚和氯仿,溶于热水、稀乙醇和丙三醇。饱和水溶液(0.6%)呈弱酸性,pH =.在pH=4~9的水溶液中保持稳定,在非水溶剂和干燥空气中稳定,即使在80~90℃下加热30 min也保持不变。
但它不能耐高温(100℃以上)、强碱或长时间的沸腾和日晒。尿囊素具有异构体,其结构式如下:

醇共轭体系是形成酸性基团的原因,可以稳定分子。OH– 可能会让一些人认为尿囊素是一种二元酸化合物。然而,一般来说,碳(4)上的氢的活性很低,解离常数也很弱。碳 (2) 位置上的酸性较强,解离常数为 1.17 × 10-9.因此,只能形成单一系列的盐(酸性盐或碱性盐)。因此,尿囊素是一种单碱基酸碱两性化合物。醇和酮的形式都可以存在。作为两性化合物,尿囊素不仅是碱性化合物,也是弱酸,还是酸盐化合物的弱碱。因此,尿囊素可与许多物质形成金属盐和加合物。这些金属盐和加合物不仅能保持尿囊素本身的特性,而且不会失去添加物质的固有特性。接下来,我们将以尿囊素铝化合物为例,列举它的一些物理和化学特性。
尿囊素铝化合物为治疗皮肤病提供了多种有效功能。因为铝离子的趋同性和尿囊素的理想特性得到了充分结合。尿囊素的存在改善了铝盐的效果,消除了对一些铝盐过敏患者的刺激。动物实验也表明,尿囊素铝盐没有刺激性和过敏性。几种常见的形式如下:
1.尿囊酸二羟基铝
尿囊酸二羟基铝的分子式为 Al(OH)2C4H5N4O3.它是一种白色粉末,不溶于水和其他溶剂,如乙醇、乙醚和氯仿。二羟基尿囊酸铝的组成如下:氧化铝(22.0 ± 5)%,尿囊素(55.0 ± 5)%,pH 值(4% 悬浮液)为 6-5.8。
2.氯羟基尿囊酸铝 正丙烯二醇
尿囊酸二羟基铝的分子式为 [Al2(俄亥俄州)4ClC4H5N4O3]C3H8O2.它是一种白色粉末,呈分子状态或改性形式,可用作除臭剂、润湿剂和皮肤收敛剂。
3.尿囊酸氯化铝
尿囊酸铝的化学式为 Al2(俄亥俄州)4ClC4H5N4O3.尿囊酸氯酯铝为纯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和氯仿。尿囊酸铝的国际商品名为 "alcloxa":成分如下:氧化铝(28.0 ± 3)%、尿囊素(40.0 ± 3)%、氯(9.5 ± 1.5)%、氮(14.2 ± 1.5)%。
同时,改性氯铝尿囊素的组成如下氧化铝(45.61 ± 2.0)%,尿囊素(1.25 ± 0.3)%,氯(15.60 ± 1.5)。10% 尿囊素酸铝氯化物溶液的 pH 值约为 4.3。
根据文献报道,尿囊素的主要合成方法如下:
1.尿酸与高锰酸钾的反应
尿酸和高锰酸钾在碱性介质中氧化,生成物与醋酸脱羧。氧化剂也可以是二氧化铅、铁氰化钾、氧气、臭氧、二氧化锰、过氧化氢等。反应过程如下
首先是氧化反应。尿酸和高锰酸钾发生反应。

然后进行脱羧开环反应,得到最终产品。

这是最早的工艺路线,由于原料短缺、价格昂贵、设备体积大、成本高,仅限于小批量生产。
2.尿酸锂的电解氧化
尿囊素是由乙醛酸和尿素在电力作用下缩合合成的。

虽然这种方法的产率略高于尿酸氧化法,但也存在上述问题,工业应用较少。
3.草酸的电解氧化
这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工艺,该生产线已在中国建成。原料易得,但耗电量大。根据文献资料,该工艺尚不成熟,有待改进。

4.乙二醛的氧化
由于乙二醛可通过部分氧化制备乙醛酸,且工艺条件温和,因此这种合成路线在工业中经常使用。然而,这种方法使用硝酸进行氧化,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首先,乙二醛部分氧化得到乙醛酸。

它有以下两个副反应,因此这种方法得到乙醛酸的产率约为 83%。

然后,在加热和酸性条件下,通过缩合乙醛酸和尿素合成尿囊素。

乙醛酸的转化率为 52% ~ 58%。根据乙二醛计算的所有反应,尿囊素产量为理论值的 38% - 40%。
5.尿素与二氯乙酸的反应
其制备方法是加热 2 摩尔尿素和 1 摩尔二氯乙酸。反应过程如下: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专利报道了尿囊素在乙二醇中 120 ℃ 4 小时的生产过程,但收率较低。尿囊素对二氯乙酸的总收率可达 30.3%。国内有研究人员对该工艺进行了研究,使尿囊素的总收率超过 40%。整个工艺流程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