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4, 2020
隆昌化工
为了提高生产的白度,我们想通过增加增白剂的用量来达到目的,但结果不是织物变白而是变黄,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原因,经过多次实验,我们找到了变黄点和解决方法。
1、 荧光增白剂的原理
荧光增白剂品种繁多,各种纤维的增白需要不同品牌的增白剂,虽然各种增白剂的化学结构和性能不同,但对纤维或织物的增白原理是相同的。增白的原理主要是由于增白剂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体系,平整度好,特殊的分子结构在阳光照射下能吸收太阳光、紫外线(波长为 300 ~ 400nm)和紫光(波长为 420 ~ 500nm),或紫光与纤维上的黄光混合变成白光,从而使纤维或织物明显变白。
2 、白度下降的原因
(1)由于织物上的黄光强度有限,荧光增白剂吸收紫外线后发出的补色光--蓝光和紫光也有限,无法抵消黄光(主波长约为 570 纳米)。
(2)荧光增白剂的增白效果只是光学增白和补充,不能代替化学漂白。因此,荧光增白剂的增白效果对于未经漂白的织物来说并不理想。
(3)根据荧光增白剂的原理,增白剂的增白效果主要取决于阳光中紫外线的含量和荧光增白剂在纤维或织物上的浓度。当紫外线含量充足时,织物上的荧光增白剂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增白效果随着织物上增白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蓝紫光强度也随之增加,从而抵消了织物上的部分黄光,织物变得越来越白。当增白剂浓度增加到某一适当浓度时,其发出的蓝紫光强度与织物上的黄光强度完全相同,正好相互抵消,增白效果最好,白度值最高。但如果加大增白剂的用量超过最佳浓度,织物对紫光的吸收强弱程度超过抵消织物对黄光的强度,则增白剂所反射的蓝紫光明显减弱,同时由于提高了各种增白剂的成组性,不同色调的渲染(如绿光紫光红光蓝光等)都明显表现出来,结果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织物的坯布增加,其白度随之下降。
(4)漂白织物存放处有酸或氯气时,含水率高,易吸水,由于水是液态的,在亲水基团的分子吸引下,布面回潮趋于平衡,这就是织物发黄、膨胀成片,织物上下层布点逐点出血的原因。
(5) 水质不纯、水硬度过高或重金属离子可能会影响美白效果。
3、 美白剂的黄色斑点
各种荧光增白剂的泛黄点是不同的,如荧光增白剂DT(用于涤纶)的泛黄点为0.8%,即当DT增白剂用量超过0.8%时,其白度值随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荧光增白剂 VBL(用于纯棉织物)的泛黄点为 0.5 %,荧光增白剂 DCB(用于腈纶纤维增白)的泛黄点为 0.8%,荧光增白剂 CH(用于腈纶膨体纱)的泛黄点为 3.3 %。BlankophorBBU(液体,拜耳公司产品,用于纯棉织物)的黄点为 1.26%;Uvite ERN - P(CGY 公司产品,用于涤纶织物)的黄点为 0.8%;Uvite EBF 250 %C 浆料 MCGY 产品,用于涤纶织物)的黄点为 3 %。
4、 解决方案
(1)在生产过程中应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如在煮漂过程中,酸洗后的水洗必须充分;皂洗时尽量减少肥皂的残留;增白时应使用软水,pH值应呈碱性(pH8~9)。荧光增白剂应选择耐酸性好的产品,如 Uvitex RT、CF、BT(ciba -jiagi 公司);Tinopal2B、SP(ciba -jiaggi 公司);Leucophor B(sandex 公司);BlankophorBBU(Bayer 公司)等。
(冰醋酸是挥发性酸,渗透性差,只能中和纤维表面的烧碱,很难渗透到纤维内部。因此,中和酸不仅能中和纤维表面的烧碱,还能中和纤维内部的烧碱,从而达到完全中和的效果。同时,为了达到完全中和的效果,应严格控制过酸的时间和温度。因此,过酸时间应从 15 分钟改为 30 分钟。这对于漂白质量在 190 克/平方米以上的厚重织物尤为重要。
(3) 阳离子柔软剂、弱阳离子柔软剂和普通硅油会导致白色织物不同程度的泛黄。
(4) 织物应避免与酸性物质或氯气等气体接触。
(5) 应使用软水,水硬度过高会降低美白效果。水中的酸、游离氯和重金属离子(如铜和铁)会严重影响美白效果。
(6) 控制荧光增白剂的用量。
本文由隆昌化工研发部撰写。如需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下是我公司销售的荧光增白剂系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