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3, 2024 隆昌化工

为什么废水处理中溶解氧不能过高?

好氧处理系统的工艺原理是利用好氧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以及自身生存所需的能量,而氧气是它们维持微生物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那么,溶解氧越高,好氧系统的处理效果就越好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了解好氧系统中食物比和微生物比的概念。以常用的活性污泥系统为例,每天供给曝气池的生化需氧量总量与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总量之比,就是食物与微生物之比(其中供给的生化需氧量可视为提供给微生物的食物)。

食物与微生物比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F/M=Q*BOD5/(MLVSS*Va)

F:Food 代表食物,即进入系统的食物量(生化需氧量)。

M:微生物代表活性物质的数量(污泥量)

Q:水量,BOD5:进水 BOD5 值

MLVSS:活性污泥浓度

Va:曝气池容积

食物和微量比率的合适范围通常在 0.1-0.25kgBOD5/kgMLSS.d 之间。食物和微量比率过高表示微生物的食物过多,曝气池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而食物和微量比率过低则表示曝气池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

食品微比例过高和过低会出现什么结果?

当曝气池在适当的食微比范围内运行时,活性污泥絮体结构好,沉降性能好,出水清澈透明;

2.当曝气池处于高食微比运行状态,甚至超负荷运行时,由于食量过大,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变差,出水浑浊,废水中的 BOD 很难被完全降解;

3.当曝气池处于低食微比运行状态时,由于食量不足,活性污泥容易出现老化现象。

长期低食微比运行可能会导致污泥不絮凝,甚至诱发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

当活性污泥出现老化现象并引发污泥解絮凝时,活性污泥的絮体结构会变得松散,出水会携带大量细小的污泥碎片,导致出水透明度下降,水质恶化。

在了解了食物微比例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溶解氧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当曝气池处于高食微比运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溶解氧是有利的,可以加快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速度。

当曝气池处于低食微比运行状态时,如果仍然保持高溶氧,由于食物不足,会促进活性污泥内源代谢加速,发生活性污泥絮凝现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过曝现象。高溶氧会加速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可以举一些形象的例子,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你还让他拼命干活,只能加速他的形体消瘦,直至消亡。

因此,在好氧系统的运行中,溶解氧浓度的控制应与食微比的控制密切相关,高食微比可以控制较高的溶解氧浓度,促进有机污染物的有效降解。相反,当食微比不足时,应将溶解氧浓度控制得相对较低,降低内源代谢速率,以避免污泥老化和污泥脱絮凝现象的发生,同时还能降低电耗,节约运行成本。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控制风机的频率、运行时间或调节放气阀的大小来控制好氧池的溶解氧。

废水处理中的蒸发结晶原理、工艺知识是什么?

在化学工业、工业生产行业中蒸发、蒸发浓缩、蒸发结晶是常见的工艺,蒸发结晶目前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应用较为广泛,蒸发结晶的原理是什么?

蒸发原理

蒸发的原理是使含有非挥发性溶质的溶液沸腾汽化,并移出蒸汽,使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增加的单元操作,蒸发操作广泛应用于化工、石化行业,蒸发结晶、蒸发浓缩是常见的一类工艺。

蒸发结晶原理

蒸发结晶是通过蒸发过程,随着溶剂的挥发,原来的不饱和溶液逐渐变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又逐渐变成过饱和溶液,这时溶质便开始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许多溶质可以晶体的形式析出(也可以无定形形式析出),这就是结晶过程。

在蒸发操作中,蒸发结晶是为了去除溶剂,使溶液达到饱和,然后加热或冷却,析出固体产物,得到固体溶质。

蒸发结晶的工作原理

蒸发结晶操作时,需要源源不断地供应热能,工业上所用的热源通常是水蒸气,而蒸发的物料大部分是水溶液,蒸发产生的蒸汽也是水蒸气,为了便于区分,前者称为加热蒸汽或生蒸汽,后者称为二次蒸汽。

以蒸发结晶为例,操作方式有:常压、加压、减压(真空)蒸发。

蒸发结晶过程

在蒸发结晶过程中,通常会采用闪蒸方式(flash evaporation):这是一种特殊的减压蒸发方式,将热溶液的压力降至低于溶液温度下的饱和压力,然后部分水会在压力降低的瞬间沸腾汽化。闪蒸的优点是避免在传热表面产生水垢层,闪蒸不需要加热,热量来自自身排出的显热。

热泵蒸发也是蒸发结晶过程之一,提高二次蒸汽的压力和温度,重新用作加热蒸汽的蒸发,称为热泵蒸发或蒸汽再压缩蒸发。

对于热泵蒸发来说,是以消耗部分优质能量(机械能、电能)或高温热能为代价的热循环,将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的能量利用装置。

在进行蒸发结晶工艺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何选择合适的蒸发结晶设备。

如何选择合适的蒸发结晶设备

根据情况,盐类蒸发宜采用强制循环式蒸发器。如果盐类浓度较低,也可采用前降膜蒸发器+强制循环蒸发器,以减少运行和初期投资。对于其他非盐类的蒸发,首选降膜式蒸发器。

 

膦酸盐抗垢剂、缓蚀剂和螯合剂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 (ATMP) 化学文摘社编号:6419-19-8
1-羟基亚乙基-1,1-二膦酸 (HEDP) 化学文摘社编号:2809-21-4
乙烯二胺四(亚甲基膦酸) EDTMPA(固体) 化学文摘社编号 1429-50-1
二乙三胺五(亚甲基膦酸)(DTPMPA) 化学文摘社编号 15827-60-8
2-膦酸丁烷-1,2,4-三羧酸 (PBTC) 化学文摘社编号:37971-36-1
2-羟基磷酰基乙酸(HPAA) 化学文摘社编号:23783-26-8
六亚甲基二胺四(亚甲基膦酸) HMDTMPA 化学文摘社编号:23605-74-5
聚氨基聚醚亚甲基膦酸(PAPEMP)
双(六亚甲基三胺五(亚甲基膦酸)) BHMTPMP 化学文摘社编号 34690-00-1
羟乙基氨基二亚甲基膦酸 (HEMPA) 化学文摘社编号:5995-42-6
膦酸盐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四钠盐 (ATMP-Na4) 化学文摘社编号:20592-85-2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五钠盐 (ATMP-Na5) 化学文摘社编号:2235-43-0
1-羟基亚乙基-1,1-二膦酸单钠盐 (HEDP-Na) 化学文摘社编号:29329-71-3
 (HEDP-Na2) 化学文摘社编号:7414-83-7
1-Hydroxy Ethylidene-1,1-Diphosphonic Acid 四钠盐 (HEDP-Na4) 化学文摘社编号:3794-83-0
1-羟基亚乙基-1,1-二膦酸钾盐 (HEDP-K2) 化学文摘社编号 21089-06-5
乙烯二胺四(亚甲基膦酸)五钠盐 (EDTMP-Na5) 化学文摘社编号:7651-99-2
二乙三胺五(亚甲基膦酸)七钠盐 (DTPMP-Na7) 化学文摘社编号:68155-78-2
二乙三胺五(亚甲基膦酸)钠盐 (DTPMP-Na2) 化学文摘社编号 22042-96-2
2-膦酸丁烷-1,2,4-三羧酸钠盐 (PBTC-Na4) 化学文摘社编号:40372-66-5
六亚甲基二胺四(亚甲基膦酸)钾盐 HMDTMPA-K6 化学文摘社编号:53473-28-2
部分中和的双六亚甲基三胺五亚甲基膦酸钠盐 BHMTPH-PN(Na2) 化学文摘社编号:35657-77-3
聚羧基祛垢剂和分散剂
聚丙烯酸 (PAA) 50% 63% 化学文摘社编号 9003-01-4
聚丙烯酸钠盐 (PAAS) 45% 90% 化学文摘社编号 9003-04-7
水解聚马来酸酐 (HPMA) 化学文摘社编号:26099-09-2
马来酸与丙烯酸的共聚物(MA/AA) 化学文摘社编号:26677-99-6
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烷磺酸共聚物(AA/AMPS) 化学文摘社编号 40623-75-4
TH-164 磷羧酸(PCA) 化学文摘社编号:71050-62-9
可生物降解的阻垢剂和分散剂
聚环氧丁二酸钠(PESA) 化学文摘社编号:51274-37-4
化学文摘社编号 109578-44-1
聚天门冬氨酸钠盐 (PASP) 化学文摘社编号:181828-06-8
化学文摘社编号:35608-40-6
杀菌剂和杀藻剂
苯扎氯铵(十二烷基二甲基苯扎氯铵) 化学文摘社编号:8001-54-5、
化学文摘社编号:63449-41-2、
化学文摘社编号:139-07-1
异噻唑啉酮 化学文摘社编号:26172-55-4、
化学文摘社编号:2682-20-4
四羟甲基硫酸磷(THPS 化学文摘社编号:55566-30-8
谷氨酸醛二乙二醇 化学文摘社编号 111-30-8
缓蚀剂
甲苯三唑钠盐(TTA-Na) 化学文摘社编号:64665-57-2
甲苯三唑(TTA) 化学文摘社编号:29385-43-1
1,2,3-苯并三唑钠盐(BTA-Na) 化学文摘社编号 15217-42-2
1,2,3-苯并三唑 (BTA) 化学文摘社编号:95-14-7
2-巯基苯并噻唑钠盐(MBT-Na) 化学文摘社编号 2492-26-4
2-巯基苯并噻唑(MBT) 化学文摘社编号 149-30-4
氧气清除器
环己胺 化学文摘社编号:108-91-8
吗啉 化学文摘社编号 110-91-8
其他
二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 化学文摘社编号:1639-66-3
乙酰氯 化学文摘社编号 75-36-5
TH-GC 绿色螯合剂(谷氨酸,N,N-二乙酸,四钠盐) 化学文摘社编号 51981-21-6

联系我们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