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以下是冯友兰先生对这四种境界的解释:
自然境界:是指按照本能或社会习俗生活的人。这种人就像儿童或原始社会的人。他们做着各种事情,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者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事情的意义。
功利境界:这种人认识到自己,一切为了自己。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完全不讲道德。他也可以做对别人有益的事,但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对自己 "有用 "的。
道德境界:这种人懂得世界上不仅有自己,还有社会,社会是一个整体,而自己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种认识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他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合乎道德的,具有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这种人知道,在整个社会之上,还有一个整体,那就是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也是宇宙的一员。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意识到这是为了宇宙的利益。他明白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并自觉地去做。这种理解和自觉,使他进入了一种更高的超越精神的人生境界。
科研人员首先是人,所以人性在科研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的层面,对科研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尽相同。
从低到高,科学研究也有四个境界:
- 科学研究的自然境界:这种人做科研是为了养家糊口,或者是为了获得学位(以便在社会上找到生存的工作)而不得不做科研。这种人非常被动和听话,就像巨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虽然螺丝钉出了问题也会影响机器的运转,但很容易就能换上新的螺丝钉。这种人往往只能从事简单重复的科学研究。
- 科学研究的功利境界:这种人把科研当作实现升官发财等其他人生目标的工具。这类人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往往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科研成果,但在利益面前,这类人往往放弃一线科研工作。这类人大多深受 "学而优则仕 "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科研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
- 科研的道德境界:这种人有科研报国的理想,是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他们一生从事科学研究,或在第一线,或在领导岗位。他们科研的目的是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为了完成一个大项目,他们可以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他们热爱科研,但这种热爱是第二位的,要让位于社会的需要。
- 科学研究的世界:这种人把科学研究等同于生命,觉得自己是上帝派到人间的牛顿,在黑夜中为人类带来光明。他们对兴趣和道德不屑一顾,因为他们更欣赏科学之美。一个人静静地思考是正常的,就像苹果树下的牛顿和思想实验中的爱因斯坦。他们可以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杰出的成果,也可以默默无闻,成果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们把科学研究当作人生的一次旅行,欣赏沿途的风景很重要。
大多数重大基础性、原创性科学成果都是由第四个 "世界领域 "的人们取得的。他们是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人类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
作为社会,有必要营造一个科研生态环境,让这些 "仙界 "中的 "仙人 "健康成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造福于人类的科学事业。西方大学的长期聘任教授制度,就是要营造这样一个学术自由的 "仙境",让这些神仙信马由缰,自由驰骋,在 "以酒为歌,人生几何 "的艺术意境中,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贡献力量。这些核心贡献。
作为个人,也要积极提升科研境界,做一个高品位的人。不能随波逐流,要逆流而上,勇敢攀登。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朋友,你属于哪种科研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