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 1:在实践中,脱氮的碳氮比是多少比较好? 是低于 5 还是 6-8?
答:在实际应用中,我个人认为最好将碳氮比控制在 6-8。
▷ 问题 2:2% 的盐度会对硝化细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这是否意味着纯氯化钠?
答:实验室中使用的是纯氯化钠;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有一点变化,但基本控制在 2% 左右,超过 2% 的细菌活性会受到较大影响。
▷ 问题 3:你们引进的细菌适合普通活性污泥法,还是可以与接触氧化法和载体流化床相结合?
答:都可以使用。基本上,只要是生化系统,理论上都可以应用特殊菌种进行生物强化。
▷ 问题 4:城市污水处理厂硝化细菌的一般用量是多少?
答:投药量一般参考两个数据,一是进水氨氮浓度,城市污水处理厂一般在30-50mg/L,出水控制在5mg/L以下;二是停留时间,城市污水处理厂一般硝化细菌不多,投药量大致在十万分之一左右,建议前期使用三次,这样能保证较好的效果。
▷ 问题 5:硝化细菌抑制剂中的 N-serve是什么?
答: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化合物 2-氯-6-(三氯甲基)吡啶。
▷ 问题 6:对于硝化反硝化过程中需要补充的碱度,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哪个更有效?
答:使用碳酸钠会更有效,但价格会更高。
▷ 问题 7:硝化细菌对毒性休克的耐受性如何? 反硝化细菌的负荷量是多少?
答:反硝化细菌通常不太能忍受毒性冲击,因为它们是自养型细菌,毒性越强对它们的影响越大。很难说仅反硝化细菌的负荷就有多大,这取决于水池中细菌的数量。
▷ 问题 8:在我们的厌氧操作中,好氧池的 pH 值为 6.2,COD 为 600mg/L,氨氮为 140 mg/L,pH 值调整多少合适? 在好氧池中添加纯碱可以吗?
答:pH 值通常调节到 7.0-7.5 就足够了,添加片状苏打也没有问题。
▷Q9:你们的产品牢固吗? 是否需要激活?
答:硝化细菌是液体,反硝化细菌是固体。
▷ 问题 10:看到有很多水量有限的特殊废水案例,我想问一下菌种制备的成本,以及特定微生物应用于工程问题解决从制备到见效需要多长时间?
答:一般来说,菌种可以很快大规模制备。制备成本因菌种而异,芽孢杆菌菌种成本较低,硝化细菌属于化能自养型,成本相对较高;此外,如果需要特殊储存,成本也会较高。
通常引入菌株后,一周左右就能看到效果。
▷ 问题 11:在投入特定的生物细菌后,进水没有受到冲击,是否会出现自然衰减过程? 在您提到的石化废水处理案例中,污水量先是大幅下降,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波动和增加。
答:这与细菌菌种有关。有些细菌(如硝化细菌)可以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很长时间,几乎不会衰减。其他细菌则会在较长时间内衰减,这时就需要补充。这与菌种本身的特性有关,因为将它们引入活性污泥系统会与本地微生物竞争。
▷ 问题 12:有没有关于硝化率、反硝化率的数据,即一克细菌每小时降解多少克氨氮或硝酸盐?
答:最佳硝化率可达 800mgNH4+-N/(L-h),反硝化率比较难测,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数据。
▷ 问题 13:我看到很多文献说硝化细菌对起始浓度也有要求,你怎么看?
答:氨浓度越高,硝化细菌受到的抑制就越大,尽管它们具有去除氨的功能。
▷问题 14:贵公司的成熟产品能否适应各种废水水质,适应不同水质需要多长时间?
答:细菌制剂对不同水质的适应期较短。一般来说,硝化细菌三天就能发挥作用,但保证七天一定能发挥作用。
▷问题 15:你们是否测量过表面活性剂对硝化细菌的影响,还有哪些其他的硝化细菌抑制 剂?
答:没有测量过表面活性剂,而且抑制剂有很多种,您可以自己去查。
▷问 16:除了乙炔,还有哪些常见的有毒物质会影响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
答:一些常见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菌、重金属(铜和其他)也更敏感。
▷ 问题 17:反硝化细菌在缺氧区停留多长时间效果最好?
答:硝酸盐的量和细菌的浓度会影响停留时间,一般来说硝酸盐越多,停留时间越长。
▷ 问题 18: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生成周期有多长?
答:硝化细菌是一种化能自养菌,繁殖较慢,生成周期较长,一般繁殖一代要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这也是成本高的一个原因。反硝化细菌是一大类,包括很多种细菌,能把硝酸盐转化为氮都,生成周期会比较短,繁殖比较快,现在市场上常见的,生成周期基本在几十分钟。
▷ 问题 19:回流直接回到厌氧池,反硝化细菌能充分发挥作用吗?
答:回流到厌氧环境肯定不行,因为脱氮应在缺氧环境中进行。
▷问题 20:氨的起始浓度要多高才能抑制硝化作用?
答:不同菌株对氨的起始浓度有不同的反应。通常,氨浓度超过 100 毫克/升会抑制硝化细菌。
| 膦酸盐抗垢剂、缓蚀剂和螯合剂 | |
|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 (ATMP) | 化学文摘社编号:6419-19-8 |
| 1-羟基亚乙基-1,1-二膦酸 (HEDP) | 化学文摘社编号:2809-21-4 |
| 乙烯二胺四(亚甲基膦酸) EDTMPA(固体) | 化学文摘社编号 1429-50-1 |
| 二乙三胺五(亚甲基膦酸)(DTPMPA) | 化学文摘社编号 15827-60-8 |
| 2-膦酸丁烷-1,2,4-三羧酸 (PBTC) | 化学文摘社编号:37971-36-1 |
| 2-羟基磷酰基乙酸(HPAA) | 化学文摘社编号:23783-26-8 |
| 六亚甲基二胺四(亚甲基膦酸) HMDTMPA | 化学文摘社编号:23605-74-5 |
| 聚氨基聚醚亚甲基膦酸(PAPEMP) | |
| 双(六亚甲基三胺五(亚甲基膦酸)) BHMTPMP | 化学文摘社编号 34690-00-1 |
| 羟乙基氨基二亚甲基膦酸 (HEMPA) | 化学文摘社编号:5995-42-6 |
| 膦酸盐 | |
|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四钠盐 (ATMP-Na4) | 化学文摘社编号:20592-85-2 |
|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五钠盐 (ATMP-Na5) | 化学文摘社编号:2235-43-0 |
| 1-羟基亚乙基-1,1-二膦酸单钠盐 (HEDP-Na) | 化学文摘社编号:29329-71-3 |
| (HEDP-Na2) | 化学文摘社编号:7414-83-7 |
| 1-Hydroxy Ethylidene-1,1-Diphosphonic Acid 四钠盐 (HEDP-Na4) | 化学文摘社编号:3794-83-0 |
| 1-羟基亚乙基-1,1-二膦酸钾盐 (HEDP-K2) | 化学文摘社编号 21089-06-5 |
| 乙烯二胺四(亚甲基膦酸)五钠盐 (EDTMP-Na5) | 化学文摘社编号:7651-99-2 |
| 二乙三胺五(亚甲基膦酸)七钠盐 (DTPMP-Na7) | 化学文摘社编号:68155-78-2 |
| 二乙三胺五(亚甲基膦酸)钠盐 (DTPMP-Na2) | 化学文摘社编号 22042-96-2 |
| 2-膦酸丁烷-1,2,4-三羧酸钠盐 (PBTC-Na4) | 化学文摘社编号:40372-66-5 |
| 六亚甲基二胺四(亚甲基膦酸)钾盐 HMDTMPA-K6 | 化学文摘社编号:53473-28-2 |
| 部分中和的双六亚甲基三胺五亚甲基膦酸钠盐 BHMTPH-PN(Na2) | 化学文摘社编号:35657-77-3 |
| 聚羧基祛垢剂和分散剂 | |
| 聚丙烯酸 (PAA) 50% 63% | 化学文摘社编号 9003-01-4 |
| 聚丙烯酸钠盐 (PAAS) 45% 90% | 化学文摘社编号 9003-04-7 |
| 水解聚马来酸酐 (HPMA) | 化学文摘社编号:26099-09-2 |
| 马来酸与丙烯酸的共聚物(MA/AA) | 化学文摘社编号:26677-99-6 |
| 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烷磺酸共聚物(AA/AMPS) | 化学文摘社编号 40623-75-4 |
| TH-164 磷羧酸(PCA) | 化学文摘社编号:71050-62-9 |
| 可生物降解的阻垢剂和分散剂 | |
| 聚环氧丁二酸钠(PESA) | 化学文摘社编号:51274-37-4 |
| 化学文摘社编号 109578-44-1 | |
| 聚天门冬氨酸钠盐 (PASP) | 化学文摘社编号:181828-06-8 |
| 化学文摘社编号:35608-40-6 | |
| 杀菌剂和杀藻剂 | |
| 苯扎氯铵(十二烷基二甲基苯扎氯铵) | 化学文摘社编号:8001-54-5、 |
| 化学文摘社编号:63449-41-2、 | |
| 化学文摘社编号:139-07-1 | |
| 异噻唑啉酮 | 化学文摘社编号:26172-55-4、 |
| 化学文摘社编号:2682-20-4 | |
| 四羟甲基硫酸磷(THPS | 化学文摘社编号:55566-30-8 |
| 谷氨酸醛二乙二醇 | 化学文摘社编号 111-30-8 |
| 缓蚀剂 | |
| 甲苯三唑钠盐(TTA-Na) | 化学文摘社编号:64665-57-2 |
| 甲苯三唑(TTA) | 化学文摘社编号:29385-43-1 |
| 1,2,3-苯并三唑钠盐(BTA-Na) | 化学文摘社编号 15217-42-2 |
| 1,2,3-苯并三唑 (BTA) | 化学文摘社编号:95-14-7 |
| 2-巯基苯并噻唑钠盐(MBT-Na) | 化学文摘社编号 2492-26-4 |
| 2-巯基苯并噻唑(MBT) | 化学文摘社编号 149-30-4 |
| 氧气清除器 | |
| 环己胺 | 化学文摘社编号:108-91-8 |
| 吗啉 | 化学文摘社编号 110-91-8 |
| 其他 | |
| 二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 | 化学文摘社编号:1639-66-3 |
| 乙酰氯 | 化学文摘社编号 75-36-5 |
| TH-GC 绿色螯合剂(谷氨酸,N,N-二乙酸,四钠盐) | 化学文摘社编号 5198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