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22, 2024 隆昌化工

1.问:厌氧消化产生的甲烷如何处置?如何加以利用?
答:利用的方式有很多,如作为燃料、发电等,但利用的话安全要求很高,投资成本也很高,所以国内外一般都是燃烧排放,如AF、IC等厌氧处理装置产生的沼气,用火炬自动点火燃烧。也可以用于沼气鼓风机,这是一种很好的利用方式,这种鼓风机可以分别以电力和沼气为动力。
2.问:该工艺采用浸没式生物膜。考虑到增加碳源要增加劳动量,降低溶解氧也不经济,氨氮去除效果还可以,出水硝酸盐 11mg/L,但亚硝酸盐很高。请提出建议:在 C/N 较低的情况下,能否提高脱氮效果?
答:可以采用短程反硝化,因为短程反硝化是直接将亚硝酸盐氮反硝化为氮气,可以大大节约能源,只是因为亚硝酸盐氮不稳定,很难积累,既然出水亚硝酸盐氮这么高,为什么不试试呢?如果能够实现,添加碳源也是非常划算的。
问:养猪废水,进水:COD1500,氨氮 500,TP60,碱度 3000,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仪器检测不到,肯定是很低的值。出水:氨氮 120,COD700,但硝酸盐氮高达 1200,亚硝酸盐氮 250。SRT: 1 天,这种情况正常吗?这么高的硝酸盐氮从何而来?如何解释?
答:如果数据测得正确,只有一种解释,即总氮远高于氨氮,含氮有机物不断产生氨氮,氨氮硝化,而此时处理系统处于好氧条件下,硝态氮无法反硝化而大量积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处理时间增加,出水氨氮可以降低,出水硝态氮会增加。
问: 我调试了一个食品废水,UASB 产生颗粒污泥前原水 COD2000-3000,出水一直在 750 左右。这段时间约为 50 天。在此期间运行少量的絮状污泥。之后,废水浓度达到 4000-5000,减少了处理水量,一直保持出水小于 1000。之后,处理量开始增加,絮凝越来越严重,产泥量很大,三相分离器也不好用。当我的处理量达到设计处理量的一半时,公司要求我迅速增加水量,因为好氧比较大。在加快水量的过程中,产气量不断减少,出水量在 1100-1500 左右,十五天后接近设计流量,但与甲方配合不好,未能取样验收。之后,甲方产量下降,但水质浓度变化3000-5500,调整流量后,产气量开始略有增加,但污泥颗粒随水大量非气泡流出为主,即使不进水,也会有大量污泥上浮,永不下沉。这种现象已有十多天了。
答:可能是负荷过大,延长了酸性发酵过程,导致碱性发酵过程不完全。对于进料负荷不稳定的处理装置,最好在污水进入 UASB 装置前进行预酸化处理,这样可以提高 pH 值,更好地保证处理效果。
5.问:我正在做糖蜜酒精废液的 UASB 厌氧生化处理实验,目前进水浓度为 30000~50000mg/L,去除率为 55~60%,负荷为 20KG,其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主要是硫酸盐的影响,接种污泥(非颗粒污泥)流失严重,可生化性差。我认为原因主要是酸化阶段不好造成的,不知是不是这样?
答:有两点意见供参考:(1)酸化时间不宜过长,以免pH值过低影响后续生化处理;(2)培养颗粒污泥时,可以在接种污泥中加入适量活性炭或PAM,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因不了解具体情况,仅供参考。

6.问:反硝化聚磷菌(DPB)同步除磷脱氮工艺运行管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运行管理要求很多,比如厌氧池不能有氧气,但如何控制呢?好氧区的氧气会影响硝化和聚磷,氧气过高会使厌氧区出现微氧环境,影响磷的释放,有时好氧区溶解氧不高,厌氧区也可能有微氧,这与好氧区外溶解氧的高低有关,也与污泥沉淀池的停留时间、缺氧程度等因素有关。此外,还要做到按工艺要求及时排泥,除磷的最终途径是将剩余污泥排出,如不及时排出,就会在系统中周而复始地进行聚磷、释磷的循环。
7.问:我企业这边有处理好的污水准备回用,处理工艺是:调节池-厌氧池-好氧池-一沉池-气浮池-排污口,其中一沉池加入硫酸亚铁和石灰,气浮池加入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水质中的铁离子含量很高,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好办法降低其含量,成本当然不能太高?
答:不要使用气浮,可以用石灰对水进行有氧处理,调节到pH值8左右,然后加入PAM,并控制搅拌等絮凝条件,这样可以提高铁离子的去除率,可以一试。
问:BOD 和 COD 之间的关系是 COD 大于 BOD,COD-BOD 等于非生化有机物
答:这是不准确的,因为 COD = COD(B)+COD(NB),前者是生化部分,后者是非生化部分。而微生物在 20 度的情况下完成碳化过程需要 20 天左右(即 BOD20 与 CODB 接近)。
9.问:某县约 20 万人,预建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为 2 万吨/日,由于政府资金有限,建设成本想控制在 15 万左右,采用哪种工艺比较合适?
答:建议采用纳米硅藻细土法,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污泥可作为保温材料,投资少,运行费用仅为传统方法的一半。纳米硅藻土与一般硅藻土的区别在于,它经过特殊处理,具有很强的电中和作用,比表面积大大增加。
问:污水处理厂是制浆造纸废水处理,采用完全混合法,最近污泥中出现SV降到5-6的现象,污泥中只有钟虫、轮虫,处理效果一般。最近F/M在0.3左右,温度偏高,曝气池温度37-39度,是污泥中毒?还是其他原因?
答:F/M 不低,看起来不像是生物阶段中毒,因为钟虫对有毒物质非常敏感。可能是水温过高造成的。一般来说,水温超过 38 度会对好氧微生物的活性产生一定影响。
问:我现在正在调试 SBR,处理屠宰场废水,这几天沉淀后的上清液总有细小的泥颗粒悬浮,无法沉淀,导致出水 COD、SS 不能达标,水温大概在 35-37 度,是温度太高导致的吗?应该怎么办?
答:污泥有老化迹象,温度对微生物活性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曝气时间过长,要减少曝气时间(如间歇曝气),还需排泥。减少曝气时间就是减少反应阶段的时间,由于一个运行周期的时间是固定的,空转阶段的时间可以相应增加,进水阶段如采用无限制曝气,则改为有限制曝气。
问:含丙烯腈废水,加 PAC 和 PAM,再生化,氨氮含量高达 217mg/L。分析可能是丙烯腈转化为丙烯酸再转化为氨氮,可能酰胺也会增加氨氮,没有理论和实验数据依据,是否可以解释?
答:这种情况很正常,是氨氮造成的,这种废水需要长时间处理,出水氨氮高到丙烯腈氨化工艺还没有完成,要使氨氮达标,还需要增加生化反应时间。
13.问:如何将三条氧化沟和两个二沉池的污泥回流?两个二沉池设置一个污泥泵房,如何将回流污泥均匀地分配到三条氧化沟?
答:泥浆池前设置污泥泵,回流污泥由污泥泵通过回流污泥管提升至氧化沟,再分为三条支管进入氧化沟。
问:现有高浓度废水(BOD 值约 6000),请问:活性污泥法(SBR 法)处理的污泥负荷 MLSS 值要达到要求,取很大的值(如 20000)是否合适?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避免该问题?
答:如此高的浓度不应直接进行好氧处理,而应先进行厌氧处理,然后再进行好氧处理。无论采用 SBR 法还是其他活性污泥法,都应根据 F/M 值控制 MLSS,并受沉淀时间和供氧能力等因素的限制。
15.问:我在 UASB 做水产加工废水项目,水质如下:Q=200t/d, COD=3000, BOD=1000, SS=300, Total Nitrogen=200, Ammonia Nitrogen=20。废水排放标准:出水要求 COD<300, BOD<150, SS<200, Total Nitrogen<40, Ammonia Nitrogen<25。
请说明以下水质条件:(1) BOD<150 后,是否可以在不降低 BOD 的情况下去除总氮,以节省项目投资?(2) UASB 中氮反应的终点是 NH4+ 和 NH3 吗?
答:UASB 中氮的转化主要是有机氮的氨化,因此 UASB 后需要继续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建议 UASB 后采用 A2/0 接触氧化法。

16.问:养猪废水 COD:10000,氨氮 400,厌氧+SBR 出水 COD:150,氨氮 150,300 平方米/天,稳定塘 15 亩,可蓄水 1-1.5 米深,如何设计稳定塘,6 月初种植任何植物,水是否能达到一级?
答:可采用二级稳定塘,一级曝气塘,二级静养塘。曝气池可安装少量浮动曝气器(与鱼塘相同),一般不经常曝气,静养池可繁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
问:我公司现正在试验一种化工废水的处理,其主要处理难点是:生化性差;易变色(比染料废水的变色程度还严重);且该废水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其PH值约为2左右;生化COD时高时低,主要污染物也是带苯环的物质。应采用何种工艺?
答:先预处理再生化处理,预处理可采用电解法、快速离子去除法或酸化法。
问:该厂是一家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30万吨,采用改良型氧化沟工艺,近期二沉池特别容易跑泥,而氧化沟的MLSS一直稳定在4000-5000mg/L,这是为什么?
答:可能是污泥本身氧化引起部分污泥絮凝造成的,像这样的情况,应增加污泥排泥量,减少曝气量。
问:有一个污水厂,采用普通曝气池、穿孔管曝气,污水已超过设计水量,需要提高处理能力。请教在不改变曝气池容积的前提下,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曝气池处理能力?
答:以下措施可供参考:(1)在池内设置纤维填料,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2)将穿孔管改为微孔曝气软管,氧气利用率可提高数倍。这样曝气池的容积负荷可增加一倍以上。
20.问:曝气池中的污泥越来越少,进水 COD 约为 100~200mg/L,污泥难以生长,池中死泥不能投入使用,怎么办好?
答:可以采用间歇曝气法,适当多排一些污泥,虽然污泥量很小,如不排出泥浆就会少一些。
21.问:接触氧化法处理废水时,对进水 BOD 的要求不能太高,水解酸化后再接触氧化能否保证接触氧化池进水 BOD 的要求?如果不能,应如何处理?
答:水解酸化法去除 COD 的效果非常有限,主要是改善废水的生化性,如接触氧化池进水 BOD 过高,可采用厌氧工艺或其他方法进行预处理。
22.问:如何确定接触氧化曝气池中的微生物量?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可以用污泥浓度(MLSS)来表示,而污泥浓度可以用污泥沉降比(SV30)来直观表示。接触氧化曝气池中的微生物数量应该如何直观地表示?有人说应该观察生物膜的厚度,厚度的标准是什么?
答:接触氧化池的生物膜量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测量的,填料上的膜太厚,比表面积小,单位体积内活性生物膜量少,膜太小不好。在实际操作中控制好生物厚度是运行管理的关键之一,膜太厚要加大气量或冲洗量。由于生物膜都安装在水池水面下,所以安装时最好按在水池边上,可采取向上观察填料,生物膜厚度以刚好覆盖填料为最佳。
问:在一些 A/O 工艺中,A 部分为厌氧部分,为什么还要进行气管曝气?
答:采用气管曝气,既可厌氧运行,也可缺氧或好氧运行,同时可在混合效果不好时采用曝气管辅助混合,防止污泥沉淀,虽然 A 段应缺氧,但适量曝气(DO<0.5mg/L)是没有问题的。
24.问:在厌氧+ 好氧工艺中,如厌氧处理还含有大量硫,如何将其去除?
答:如果厌氧处理后仍有大量硫化氢,说明厌氧反应不完全,应控制反应条件。
25.问:我们设计的二沉池是奥贝尔氧化沟后的沉淀池,氧化沟回流污泥浓度要求 8g/L,怕回流污泥浓度在周进周出中间达不到浓度,所以专家建议采用周进周出,生产厂介绍这种工艺用单管吸泥机,回流污泥浓度可以达到 8-12g/L,对吗?
答:应慎用,污泥沉降性能差的设备更不宜使用环形沉淀池,单管吸泥机更不适合。

问:我做100吨的中试项目,最近氨氮去除效果不好,目前观察的情况:供氧应该还可以,碱度也足够,生物活性还不错,也没有明显的毒性,污水闷曝气也好,能不能认为负荷没有问题?有机氮的氨化和硝化,是不是同时进行的,其中氨化是否略早于硝化?还有其他影响硝化的因素吗?
答:含氮有机物的氨化过程先于硝化过程,比有机物的碳化过程慢,但比氨氮的硝化过程快。硝化过程只能在有机负荷较低的情况下发生。虽然不能说完成了氨化过程就启动了硝化过程,但可以认为在硝化过程之前会发生氨化过程,在一定时期内这两个过程会并存。有的装置进水氨氮很低,总氮却很高,经过生化处理后,出水氨氮高于进水,说明该装置不仅没有足够的硝化反应时间,甚至连氨化过程都不一定完成。环保蜂从你所说的负荷来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还要确认营养配比是否满足,如:磷是否缺失等。
问:我们在做果汁废水处理,采用 UASB+ 接触氧化工艺。COD在8000左右,BOD在4000左右,pH波动在9-13左右,有时会出现pH值5左右,出水量1200左右,出水量不稳定,调试时要注意那些情况?
答:这类水的水质和水量调节非常重要,调节池的容量应足够大,以使处理装置稳定运行。
28.问:炼油厂(液化石油气、直馏柴油、催化裂化汽油)碱洗废碱液,水量约 4KL/HR,COD 约 4 万,用什么方法预处理?
答:前处理建议:因为碱液中难免含有一些油,要设置一个具有滗油功能的废碱液调节储罐,然后对废碱液进行中和处理。一般废碱液中还含有较高浓度的硫化物,可采用空气或其他氧化方法进行处理(前置中和工序)。
29.有几个问题:带有滗油功能的废碱液调节罐是如何操作的?是靠重力分离吗?如果乳化严重怎么办?废水冷却塔最近因塔管堵塞,开旁路后出水温度可高达44.7,虽然反应速度可以加快,但也接近中温微生物的上限,(THH设为45C)不得已只好将进水管道中温度最高的支流截出系统;活性污泥法对进水甲醇含量有什么限制吗?因为甲醇罐有问题需要清理,又担心影响生化排污场。查了一些资料,有的说是生化极高,有的说太高会有毒,不知对否?
答:三个问题回答如下:(1)严格来说,废碱液如油要先用汽油洗,碱液槽也要有滗油的功能,简单的办法是在槽的上部和中部之间设置不同高度的排油口,并安装阀门,这样就可以滗出不同液位的油。(2)温度会严重影响生化处理效果(除非厌氧),要有降温措施。(3)甲醇虽然生化性好,但浓度太高,除非是厌氧。
30.问:我们的装置是改良型 SBR,所谓改良就是实现了连续进水,只是把反应池用挡墙分成了两步,一个是所谓的预反应区,一个是主反应池,挡墙的下部有一个 2 平方米的空腔是连通污泥的,没有污泥回流,预反应区和主反应池是完全一样的,预反应区长 3.5米长,主反应池长36米,池深4.7米,池宽12.5米,滗水高度1.3米,进水主要是生活污水COD400BOD180总氮80总磷8,日进水10000立方米,现在两个反应池都在运行!请教污泥浓度控制在多少合适?用曝气管曝气,可能是曝气管不太好,反应池只是两头曝气中间不曝气!运行半年,出水不达标,COD总量在80左右,污泥浓度在6000左右。4小时一个周期,曝气2小时,静置沉淀1小时,滗水1小时!请专家指导!曝气时溶解氧为 2!
答:根据您所述应该是ICEAS工艺。建议你检查曝气前的软管是否安装在气袋管道上,管道系统是否设置了排气管(又称排污管),因为这些都与你所说的曝气管两头出气中间不出气的情况有关。至于MLSS高这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还有曝气时间等其他因素。
问:我公司现调试一屠宰废水,工艺流程为:化粪池(HRT>2d)-调节池-水解池(HRT=5)-接触氧化池(HRT=6)-二沉池,由于原化粪池出水COD在700左右,且接触氧化时间较短,故将接触池改为曝气池出水,但加了潜水曝气器效果有限,DO一般在0.5以下,原曝气池DO正常。两个池子的SV都能达到20-30,现在进水为设计的70%的水,出水水质还是很差,SS比较多,原曝气池有一定的泡沫,而且比较稠,是不是因为污泥老化的原因?
答:好氧进水 COD700 很正常,泡沫与氨氮无关,要判断是生物泡沫还是化学泡沫?如果是化学泡沫,在这样的污泥浓度下,泡沫会逐渐减少,如果无法减少,可以用水喷洒消泡。我感觉你们的污泥活性很差,原因可能是营养比例控制不当,如氮和磷。
问:我们有一个项目已经运行一年了,最近由于水质恶化生化装置进水S含量在100左右,现在进水S在10左右,恢复了五天,进水COD在600左右,出水300左右,10×16显微镜下看到一些树枝状的东西和一些很小(针尖大小)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污泥浓度几乎没有,现在应该调整什么,是污泥氧化了吗,气量应该调小一点吗?
答:这意味着污泥已经严重损坏和分解,必须重新培养。
33.问:污水处理系统刚建成,准备开始运行,工艺流程为:调节池-水解池-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污泥处理系统,即将开始试运行,拟采用接种驯化,在开车和驯化时有哪些具体注意事项?
答:细菌培养初期应采用静态培养,在污泥初步形成后,应注意防止污泥自身过度氧化。有很多工厂都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污泥长时间不增加,甚至下降,原因就是营养和曝气时间没有控制好,污泥在生长的同时又不断自我氧化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活性污泥培菌后期,虽然污泥浓度较低,还是应该适当排放一些污泥,有利于微生物的进一步生长繁殖。
问:该单位的厌氧处理装置即将开始调试,请说说厌氧污泥的培养方法和调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答:厌氧污泥的培养方法有多种,建议采用分步培养法,一般过程如下:将通过浓缩池的好氧系统剩余污泥(已厌氧)投入厌氧反应器,投加量约为反应器容积的 20~30%,然后加热(如需加热),逐渐升温,使温度每小时升高 1℃,当温度升至消化所需的温度时(按设计温度)),保温。.营养物的量应随着微生物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不可操之过急。当有机物水解液化(需要一到两个月),污泥成熟产生沼气时,分析沼气成分,正常时进行点火试验,然后利用沼气,投入日常运行。启动初期一般控制较低的有机负荷。只有当 CODcr 去除率达到 80% 时,才能逐渐增加有机负荷。完成启动的醋酸浓度应控制在 1000mg/L 以下。以上仅为一般要求,最好请有经验者指导。
问:我厂是一家炼油厂,目前污水处理工艺是这样的:高浓度污水进入曝气生物滤池处理,一部分进入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的接触氧化池,一部分作为SBR的稀释水(SBR处理后的碱渣湿式氧化),SBR处理完毕后进入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的接触氧化池,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为隔油池、气浮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砂滤池、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回用水。低浓度废水处理系统为隔油池、气浮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砂滤池、回用。有一个问题是,高浓度废水在进入曝气生物滤池前的氨氮总是高于曝气滤池出水的氨氮。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这是正常的,因为部分氨氮是在生物滤池中去除的,不是通过异构途径,而是通过同化过程,即通过细菌合成。

36.问:我想咨询以生活污水为主的污水处理厂的去除率问题,如果进水 BOD/COD 是 0.4 至 0.5,出水 BOD/COD 有可能达到 0.8 至 0.9,即出水 COD 是 40 至 50,但 BOD 不能达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调整工艺(处理工艺为 SBR 或氧化沟) 如何调整工艺(处理工艺为 SBR 或氧化沟)?
答:这是反直觉的,要确认 BOD5 的测定是否有问题,如:测定时是否做了空白对照;采样时出水中的细小絮凝物是否可以带入等等。
37.问: 我们的污水池深 9 米,池长 50 米,宽 15 米,现在池底淤泥较多,如何清除?水池常年有水。
答:说清楚是什么过程?什么是调节池?估计就是调节池,调节池要配置搅拌设备,均化污水,如果没有就得清掏淤泥。
38问:城市污水二级出水如果只经过过滤直接利用,应该怎么过滤,怎么过滤掉颗粒、毛发和藻类等杂质啊?请教您
答:这要看回用水的要求,如作为一般杂用水,至少要经过混凝、过滤和杀菌三道工序,过滤方法中,比较合算的是用石英砂过滤,至于水中的毛发等物质则要在前面的污水处理装置中去除。
问:我采用的厌氧工艺是 UASB,没有加热装置,整个工艺没有污泥回流系统,废水通过 UASB 溢流到好氧池,而好氧池采用的是生物膜法,现在要进行污泥培养,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答:UASB污泥培养可用其他污水厂浓缩后的厌氧污泥进行移植培养,污泥量应大于厌氧反应装置高度的1/3,污泥层至少应在1m以上。如果没有厌氧污泥,也可以用放置一段时间后的好氧污泥进行移植培养,因为培养初期不必追求严格厌氧,即使移植后污泥中的氧气也会很快耗尽,而形成厌氧条件,只是培养时间会稍长一些。在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常测量 pH 值,控制在 7 左右,还要控制营养。具体培养要求可参考相关资料。
问:我们正在处理半导体废水(含氟、氨、磷酸盐)。由于原来设计考虑不周,现改为只有一个好氧池,没有厌氧池。好氧池进水氨氮30mg/L左右(流量平均30t/h),加碳酸钠调节pH和碱度,pH一般在7.5左右,24小时曝气;在后续沉淀池底部放一台5t/h污泥泵,也是24小时回流,由于控制不好使回流污泥有时是污水有时是污泥,出水氨氮几乎为0,连续稳定运行了2个月。出水氨氮几乎为 0,水泵已稳定运行 2 个月。这样还能稳定运行吗?
答:有两方面不合理:一是没有除磷功能,厌氧不宜取消;二是回流污泥量应相对稳定,在池底加泵使之不能排出。从好氧池的反应时间和进水氨氮浓度来看,氨氮去除应该不成问题。
41.问:该装置前面采用的是奥贝尔氧化沟工艺,近期在运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设计进水量50000吨/天,COD350,BOD150,ss220,实际进水量5000m3/d/天,COD300,BOD120,SS180;运行时沟内外四个推进器全开,沟内外溶解氧控制在3mg/L(近期化验溶解氧与在线仪表数据不一致,仪表高于化验数据3mg/L,运行两个月化验才控制溶解氧在3mg/L)。L,实验室开始前运行两个月)。间歇曝气,曝气 5 小时,静态沉淀 1 小时(螺旋桨全部关闭),进水 1.5 小时,进水一分钟打开推进器,开始曝气,经氧化沟中污泥浓度为 100 左右时,用回流泵长期回流污泥,流量为 700m3 /h,回流污泥浓度为 100 左右、氧化沟污泥浓度一直不变,保持在 200 左右,出水 COD140 最好在 100 左右,BOD50,SS50,二沉池出水浑浊。(1)二沉池污泥不沉降,整个池子表面很浑浊,(2)氧化沟污泥没有絮凝体,都是很细的颗粒。(3)显微镜检查只发现一种微生物,看起来像豆子,中间有气泡,头比较多。(4)氧化沟一直有白色粘稠泡沫,(5)我们处理的都是生活污水,运行 3 个月污泥浓度上不来,出水一直不好。请帮忙分析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答:说明污泥已经严重老化、解体,这是污泥负荷过低、曝气时间过长造成的,污泥在培养过程中一边生长一边自我氧化,污泥浓度当然不会提高。污泥必须重新培养,但问题是,如果进水量和污水浓度都还没有提高,培养出来的污泥又如何保存呢?您现在的操作不行,溶解氧高不是主要原因,关键是曝气时间的控制。采用间歇曝气时水下推进器不必停,内沟不必曝气,可采用混合液流向沉淀池的过道,但推进器不能停。
42.问:对于外围进水外围出水的二沉池,其是否克服了中心进水外围出水的二沉池的缺点?另外,我发现这里的辅流式二沉池有极小的污泥絮体在液面上翻动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
答:我认为外围进水式沉淀池只是减少了进水水能对沉淀的影响和中心混合液短流的问题,并没有全面改变调幅流式沉淀池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外围沉淀效率应该很高,可以对进水配水提出很高的要求。
问:经常在一些论坛上看到这样的说法 "曝气量太大,DO太高,细菌自行氧化,负荷太低,微生物自行氧化,导致絮凝 "云云。在 ASM1#、ASM2#、ASM3# 模型和废水生物处理大麦卡蒂中都是以微生物衰减系数为常数,用 b 表示,即衰减(自氧化)是以一定的比值 b 随时在发生、进行的。微生物的生长系数与底物浓度密切相关,是一个变量,当有机负荷较低,氧气供应充足时,微生物会迅速消耗掉水中的 BOD,使生长停止,只有衰减,从而导致净增加量为 0,甚至为负,使生物量不增反降。因此,有人说自动氧化在任何时候都会发生,而不仅仅是在低负荷和高溶解氧的情况下,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恰当?
答: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实际运行中污泥老化并不局限于这样的认识,虽然污泥老化主要是微生物长时间缺乏营养造成的,即营养物质与微生物量不平衡,微生物无法正常生长,但处理装置在实际运行中情况比较复杂,污泥的活性还与运行控制条件、营养配比等因素有关。有些装置会出现以下情况:当进水浓度正常,而碳氮比或碳磷比偏低时,污泥的活性也会很差,使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作用受到限制,产生的能量减少;当进水浓度和营养比等都正常,但由于剩余污泥未按要求排放,再加上曝气时间过长等也会使污泥疏松、活性差,这样的污泥习惯上也称为老化污泥。

44.问:某 25000T 生活污水处理厂,采用 Orbal 氧化沟工艺,设计进水 COD:370mg/L,实际进水 COD 约 150mg/L,TP 约 2mg/L,氨氮约 20mg/L,总氮比氨氮高约 6mg/L,MLSS 在 2000~2500mg/L 之间,SV 小于 15%。MLSS 在 2000~2500mg/L 之间,SV 小于 15%,SVI 约为 50ml/g,MLVSS/MLSS=0.5,出水 COD 小于 40mg/L,TP 几乎没有去除效果,氨氮约为 8mg/L,总氮去除率小于 50%。现在的问题是,二沉池出口堰内有淤泥流淌,自去年 7 月投入运行以来从未间断过。另外,三条沟每条都有4台旋刷曝气机,现由于负荷低,外、中、内圈分别开启了1、2、2台曝气机,内圈溶解氧在2.0mg/L左右,外圈在线监测的OBP低至-400。请问:二沉跑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控制曝气方式合适吗?
答:污泥已经老化到一定程度,活性很差,出水带出老化的解絮凝污泥。主要原因是污泥负荷太低。对策是(1)减少曝气时间,可停止外沟运行,污水直接排入外沟;(2)可不停止外沟运行,增加污泥排出量,大幅降低 MLSS。这两种措施都是增加污泥负荷,前者是通过缩短反应时间来增加污泥负荷,后者是通过降低污泥浓度来增加负荷,当然,为了保持水、气、泥三相的平衡,曝气量不能太大。当然,为了保持水、气、泥三相平衡,曝气量也不能太大。
问:周进周出的配水要求很严格。其实周进周出的配水口都有一块挡板深入到两个沉管的底部,但究竟深入多少比较合适,至今我也找不到资料。因为据说是直接从国外学来的技术,就不计算了,不知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答:你说的对,进水口周边有档水,估计是进水槽下有很多进水孔,靠水能向下游散热,再从进水口档水扩散到水池下,具体位置我也说不清楚,应该是在水面2米左右的地方吧。我觉得关键技术应该是均匀布水和散水。
46.问:如何识别污泥中毒和污泥表面老化?
答:一般来说,污泥严重老化会有一个发展过程,而污泥中毒会很快导致细胞解体。污泥老化和中毒时,出水的 ESS 会明显增加,有经验的人可以从表面上分辨出来。污泥老化流出物中的悬浮固体颗粒相对较大,多以碎片形式存在。污泥中毒后,污水中的悬浮固体颗粒相对较小。
从溶解氧值的变化还可以区分污泥中毒和污泥老化,污泥中毒过程较快,会使溶解氧在短时间内上升,而污泥老化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溶解氧的上升过程也是渐进的。
47.问:在污泥脱水机进泥量不变的情况下,脱水后的滤饼含水率明显升高,这是什么原因?
答:除脱水机本身的运行状况外,可能是污泥配料和调质过程中出现问题,也可能是污泥均质池中的搅拌器故障或污泥浓缩池中的刮板故障。
问:近来,本单位污泥脱水机(带式压滤机)的滤布经常跑偏,原因是什么?
答:需要确认滚筒表面是否粘合或磨损,滚筒轴的平行度是否良好等。如果滤带损坏,应及时更换。
问:最近废水中的油比较多,特别是在油井区域,有黑色鳞片状的油,你们通常是如何处理的?
答:首先是人工清洗,然后用吸油毡或吸油介质吸油。
50.问:接触氧化法在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小型社区)方面有很多优点,但很难达到氮和磷的排放标准(二级)。
答:我认为不是接触氧化法脱氮除磷效果不好,可能是控制链出现了问题,比如好氧池的溶解氧控制必须高于活性污泥法,缺氧区必须有足够的混合功能,还有碱度控制等因素。

51.问:现在浓缩池里全是浮泥(颜色是灰色的),我们延长了泥浆的龄期,减少了浓缩池的进泥量。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这样的措施没有针对性,应该增加浓缩池的污泥量,使污泥在浓缩池中的停留时间缩短,防止厌氧发酵。
52.问:UNITANK 工艺可用于大型污水厂,使用过这种新工艺的工程师说,它不适合在大型污水厂中应用,因为自控等方面比较复杂,而且除磷效果差,是这样吗?广东某污水厂是 22 万吨/日,上海某污水厂是 40 万吨/日(最近),据说运行情况总体不错,这种工艺用在大型污水厂到底怎么样?请回答。
答:我认为 UNITANK 工艺也适用于大型污水厂,但不适用于除磷要求较高的污水。
53.问:我们的好氧池为生物接触氧化池,目的是将氨氮从 30 降到 10 以下,实际现在加的显色剂和空白差不多。加碳酸钠调节碱度,从沉淀池后面污泥回流,由于回流不好控制,所以有时是泥有时是水。以前,我发现没有污泥回流时,整个好氧池的 pH 值会随着水流方向急剧下降,有污泥回流时则不会,出水的 pH 值保证在 6.5-7 之间。但最近几天,我们发现整个好氧池的 pH 值偏低,前端只有 6.9,出水在 5.8 左右(进水的各项指标和碳酸钠的量都没有变化,氨氮的浓度还是检测不到),而且即使污泥回流状态比以前有所改善,也是这样,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另外,我们好氧池后面的沉淀池是竖流式沉淀池(148m3,水量 30m3/h),下面有四个小泥斗,在现有条件下,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好氧池的污泥回流状态?
答:接触氧化沉淀池的污泥(脱落的生物膜)一般是不会回流的,所以首先要确认填料上的生物膜是否正常?如果生物太厚则要加大气体冲洗量,否则会严重影响处理效果。
pH值下降这么多有些反常,理论上解释不通,因为进水氨氮并不高,硝化过程中的氢离子也没有下降一个pH单位以上,唯一的可能就是沉淀池污泥太多,在缺氧污泥中酸化菌繁殖,回流到好氧池后发生了酸化作用,当然这只是推测。因此,建议在确认填料上生长生物膜后,沉淀污泥不宜回流,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54.问:(对上一贴问题的回复后)我们的系统没有回流,当然因为氨氮的设计不需要考虑,以前没有认真对待的好氧池,监测发现整个好氧池pH值程下降趋势(按水流方向6.3-5.5-5.)-5.3-5.1);同时,由于氨氮进水浓度升高无法处理,请来看时有两个建议:一是增加碱度,二是污泥回流。当时只采纳了第一个建议,加入碳酸钠后,氨氮确实得到了有效去除,但pH值还是下降了比较大的幅度,很难控制,后来在污泥回流中,发现稳定pH值的效果比较好,现在已经回流了。对于好氧池系统,我总觉得很不放心,一是通过好氧过程只是将氮从氨氮形式转化为硝态氮,并不能将其从水中去除,也不能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二是我经常怀疑这个系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请帮助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答:纸张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如果回流后生化池的 pH 能稳定下来,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沉淀池中的污泥发生了反硝化,回流液中含有 OH-,进入好氧池后可以中和部分 H+。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但无论如何,这都表明该系统去除氨氮的效果很好。如果要反硝化,不知反应时间是否足够,可以尝试在好氧池中间,设置缺氧区(停留时间约半小时至一小时,少量曝气,DO 在 0.5 以下),这样可以去除部分硝态氮,并稳定 pH 值。还要注意的是:好氧池中后期的 DO 较高,至少在 3mg/L 以上。
补充说明:我在前一帖中分析了好氧池pH下降可能是沉淀池中污泥过多,在厌氧污泥中繁殖了酸化菌,回流到好氧池后发生酸化来的;在后一帖中又说是污泥在沉淀池中发生了反硝化,回流液中含有OH-,进入好氧池后可以中和部分H+,可以稳定好氧池的pH。这两个帖子看似矛盾,其实是对两种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前者是如果污泥发生厌氧发酵变成酸化反应,后者很可能是缺氧和反硝化。现在看来,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问:请教水解酸化槽的溶解氧应控制在多少范围内,需要安装曝气和搅拌装置吗?
答:水解酸化池是泥浆法还是膜法,如果是泥浆法加搅拌器即可,如果是接触氧化法,除安装搅拌器外,再设置穿孔管或曝气软管等曝气装置,主要起辅助搅拌作用。不用担心曝气会影响酸化效果,因为酸化池负荷较高,充入部分氧气对其影响微乎其微。
56.问:规模 3 万吨,采用水解+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运行两年,如果开两台泵两台沉淀池(负荷 0.9 左右)总有浮泥现象,有时还有针状絮状物。但在开一台泵时,效果很好,请给予诊断!
答:主要原因是二沉池的表面负荷太小,因为生物膜法的沉淀性能比活性污泥法差,其表面负荷的设计至少应是活性污泥沉淀池的两倍。

57.问:我们正在使用 Carrousel 2000 氧化沟处理造纸废水和化工废水的混合物。在过去的一年中,进水中的氨氮一直在增加,约为 250,氨氮去除率约为 30-40%。氨氮的增加对系统的运行有什么影响?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如果进水氨氮控制在 80,如何处理才能达标?
答:要确认污泥负荷和碱度等硝化条件是否满足?如果这些基本条件都满足,就可以增加好氧区的充氧,把内回流闸门打开一些,目的是使缺氧区前面的溶解氧升高,使那部分缺氧区也具有一定的硝化功能。
58.问:如何确定水解酸化停留时间?用什么标准来确定污水水解酸化的程度和效果?
答:酸化时间的设定要通过运行试验,一般来说,酸化池出水 pH 值降低,BOD/COD 比值增大对酸化效果有影响。
59.问:我们厂采用 CASS 工艺,进水浓度从去年的 COD 平均在 250ppm 到现在的平均 350ppm 左右,而进水悬浮物比去年多了很多。处理周期是4小时,间歇曝气,边进水边曝气2小时,进水浓度没那么高时基本采取1小时进水、1小时曝气的处理方式。曝气阶段结束后,溶解氧基本保持在 2ppm 以上,但活性污泥的颜色还是黑色的。每批次的水量变化不大。采取前一种方式处理已经半个多月了,处理后的出水仍维持在 150ppm 左右,悬浮物在 50~60ppm,污泥呈黑色,活性污泥絮凝性差,结构松散,很难看到初生微生物,MLSS 在 1700ppm,进水 BOD 在 120 左右。
答:我的初步判断是曝气时间不够,原因是:进水浓度提高后,你们采用了无限制曝气,表面上看是增加了一小时的曝气时间,其实不然,因为在进水期的大部分时间,由于水位低,氧的利用率很低,更重要的是由于负荷的增加,生化过程尚未完成就结束了上一周期的曝气阶段,在静置沉淀阶段加剧了污泥厌氧,到了下一周期的曝气阶段。污泥厌氧后,到下一个循环进水阶段虽然处于曝气状态,但这段时间的曝气实际上只是污泥活性的恢复或部分恢复,实际生化反应时间并没有增加多少。
工艺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建议这样做:(1)轮流对池内污泥进行闷曝,待泥色初步变成棕黄色后再进水曝气;还要确认氮或磷是否充足?因为进水COD浓度升高后,营养比例可能会失衡。我只是从表面上推测,仅供参考。
60.问:制药废水,硫酸盐 3000-4000,Cl-3000-4000,COD3000-4000,想在水解酸化池挂填料,但小试发现挂膜相当困难;不知是填料选择不当,还是 Cl- 较高的原因?环保公司说 Cl- 超过 3000 的填料不能挂膜。
答:这样的Cl-浓度会影响生物膜的培养速度,但还是可以挂膜的,最好引入活性污泥或厌氧污泥,这样可以提高挂膜速度。从填料来看,软填料最容易挂膜,弹性填料次之,半软填料较差,但弹性填料容易起球,要慎用!

联系我们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