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洗涤剂越浓,去污效果越好 "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带有主观臆断,是不正确的!
清洁剂的稠度与去污能力并不成正比,甚至可以说稠度与去污能力没有直接关系。
有些清洁剂之所以看起来更稠,是因为添加了 "增稠剂",其中最常见的是无机盐。由于不同产品中增稠剂的用量不同,用户很快就会在视觉上感觉到洗涤剂的稠度不同,并很容易认为稠的洗涤剂一定含有更多的有效成分。
然而,洗涤剂的去污力并不是来自增稠剂,而是来自产品中所含的表面活性剂。因此,洗涤剂的稠度和去污能力与洗涤剂的强度没有直接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太稠的洗涤剂会带来更多问题:增稠剂含量高的洗涤剂更难快速、彻底地溶解于水;不易产生泡沫;容易结块,甚至造成出水口和管道堵塞;还可能因其高粘度和高附着力造成溶液或其部分化学成分残留在被清洗物表面,这对于那些用于清洗 "入口物品 "和 "贴身物品 "的洗涤剂,如清洗餐具的洗洁精和清洗衣物(尤其是贴身衣物)的洗衣粉,显然会造成潜在的食品安全和过敏问题。过敏和其他更严重的问题。
当然,浓稠的清洁剂并非一无是处!某些浓度合适的清洁剂在特定的清洁领域很有用,比如洁厕剂。相信你在清洁马桶或小便池时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含水的洁厕剂在挤出时稍不注意,酸性液体就会喷得满地都是;倒入马桶的洁厕剂还没开始擦洗,就直接流进了下水道,你必须多次挤出,重复这个过程才能完成马桶的清洁。
相反,粘稠度较高的洁厕灵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粘稠度适中的液体流动性降低,挂壁性较高,大大延长了洁厕灵与污渍的接触和反应时间,可以更全面彻底地清洁,无需费力擦洗;同时,粘稠度适中的洁厕灵溶液也不易四处飞溅,避免了 "误伤 "人体皮肤的潜在危险。洁厕剂溶液也不易四处飞溅,避免了 "误伤 "人体皮肤的潜在危险。
如何正确使用洗洁精?
01 室温较低时,建议使用 25℃ 至 40℃ 的温水清洗餐具,在此温度范围内,洗涤剂的去污效果较好。同时,温水还能溶解油脂,更容易清洗。使用时,将餐具洗涤剂用清水稀释成 200 至 500 倍(洗涤浓度以 0.2% 至 0.5% 为宜),浸泡时间以 2 至 5 分钟为宜,用海绵或抹布擦洗,然后用流动清水冲洗干净。对于油脂较多的餐具,可将洗洁精直接倒在海绵或抹布上,蘸少量水擦洗餐具,然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
02 清洗蔬菜和水果时,应按照洗涤剂的说明彻底冲洗。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洗涤剂过度渗入蔬果,造成维生素流失,降低营养价值。
03 尽量不要混合多种不同类型的餐具洗涤剂。不同类型的餐具洗涤剂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可能不同,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等。混合使用可能会影响洗涤剂的性能。
04 洗洁精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浸泡时间越长越好。使用过多或浸泡时间过长不仅浪费,而且洗涤剂容易残留在餐具上,不容易冲洗干净。
05 目前市面上的洗洁精大多是中性的,对皮肤的刺激性主要体现在脱脂性上,洗洁精的脱脂性越强也就越强,长期使用会导致皮肤干燥、角质层老化脱落等,严重的会出现过敏反应。使用后最好及时戴上专用手套或涂抹保湿护手霜,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和干燥。
06 使用餐具洗涤剂时,应保持环境通风,避免长时间接触大量洗涤剂蒸气,以免对呼吸道和眼睛造成刺激或伤害。
07 洗碗剂一般都是化学品,应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以免误食或接触。
08 餐具洗净后,尽量控干或晾干水分,放置在干燥柜或消毒柜中,柜内定期清洗消毒,避免霉菌生长和细菌滋生。